近年来,白水县聚焦村级后备力量储备难、培养难、选用难等问题,进一步拓宽村级干部来源渠道,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在“选、育、管、用”上下功夫、出实效,打造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比例适宜”的村级后备力量队伍,为赓续推进乡村振兴储势蓄能。
严格标准“选”。印发《关于加强村级后备力量建设的实施方案》,拓宽来源渠道,建立由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四类人员”组成的人才库,从中择优选拔村级后备力量。严把选人政治关,按照每村储备不少于2名村级后备力量的要求,坚持民主、公开、公正的原则,采取支部推荐、群众举荐、个人自荐,党(工)委考察决定,镇、村两级公示的“三荐一定两公示”方式,择优选拔思想政治好、群众信得过、带富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村级后备力量队伍339人,其中,致富带头人占52%,中专以上学历达35%,按照“一人一档、一村一册、一镇一库”标准,建立统一的档案信息库,并及时做好信息更新。
多措并举“育”。坚持集中培训、日常培养、实践锻炼相结合,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村级后备力量培育体系。把村级后备力量培训纳入村“两委”干部培训整体规划,依托县、镇两级党校,设置乡村振兴方针政策、基层党建业务知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培训内容,举办村级后备力量“雏雁启航”培训班8场共1000余人次,全面提高后备力量做好农村工作的能力。加强培养帮带,建立“1+N”帮带机制,339名包村领导、第一书记、村党组织书记与村级后备力量“结对子”,制定培养计划,每月与结对对象开展一次面对面谈心,了解他们生活状况、工作状况、思想动态,在工作生活中理思路、传经验、解难题,引导后备力量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集体经济发展等重点工作,助力后备力量快速成长。
建章立制“管”。建立健全村级后备力量台账,详细掌握个人特点、发展方向,定期对村级后备力量进行综合考核,采取“听、查、看、访、评”等方式考察实际表现。实施分级管理机制,将村级后备力量建设纳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村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各镇(街道)具体负责本村后备力量的统筹管理,村党组织协助抓好后备力量的日常管理工作。实行动态管理机制,畅通“能进能出”关口,村党组织每年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对后备力量进行一次民主评议,对评定为不合格的村级后备力量及时调整,取消资格,由村党组织择优重新推荐优秀青年进行补充,始终保持后备力量“一池活水”。
树立导向“用”。注重实践锻炼,将后备力量安排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集体经济壮大、疫情防控、产业发展等重要岗位上历练,根据个人特长设定工作岗位,交任务、压担子、提要求、教方法,安排后备力量列席村“两委”会议,鼓励积极参与村级重大事项的研究和讨论,在参与村级事务和工作实践中锻炼成长。坚持实绩导向、效果导向,对思想政治过硬,综合表现突出的后备力量,优先推荐入党。建立择优使用机制,在村“两委”班子成员出现空缺时,优先从表现优秀、培养成熟的后备力量中推荐选用。去年以来,共推荐吸纳33名后备力量加入党组织,9名表现突出的后备力量进入村“两委”班子任职。
供稿:白水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