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注入基层干部队伍的源头活水,丹凤县按照“储备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要求,实施“雏雁”工程,坚持“选、育、管、用”并举,全方位强化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拓宽渠道“选”。按照个人自荐、党员群众和村级班子“公推”等方式推荐提名村后备干部人选,由村党支部、镇(街道)党(工)委对提名村级后备干部人选进行审核,确保选拔程序规范。制定《关于实施“雏燕”工程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引导群众基础好、带动能力强、致富路子广的中青年人才参与农村建设,换届以来,共有387名农村人才新纳入到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注重后备干部发展质量,不断优化后备干部的政治面貌、年龄、学历、渠道结构,采取从优秀党员中“选”,从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和回乡创业大中专毕业生中“挑”,从外出优秀务工经商人员中“请”的方式。
优化路径“育”。落实“导师1+N”帮带制度,实行镇(街道)干部、驻村干部、村“两委”班子与后备干部“结对子”制度,结对联系人定期与后备干部交心谈心,了解后备干部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业务素质。将村级后备干部纳入村“两委”干部的培训计划,依托镇(街道)党(工)委举办的“夜间党校”,围绕党的建设、乡村振兴、农村实用技术等内容开展全覆盖培训,确保村级后备干部尽快熟悉村务管理的工作方法,掌握做好乡村工作的本领。全方位提升村级后备干部综合素质,把村级后备干部纳入到“千名领跑人”学历提升计划,每人补贴学费3500元,累计有68名后备村干部参加了学历提升计划。建立以“基层一线、工作一线、群众一线”的村级后备干部锻炼培养方式,让村级后备干部在‘墩苗’中成为‘壮苗’,在一线取‘真经’。换届以来,共有64名村级后备干部发展成党员,67名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健全机制“管”。按照“一人一档,一村一册,一镇一库”的要求,为1079名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立统一的档案信息库,并及时做好信息更新。建立“能进能出”动态管理机制,每年6月份结合对后备干部跟踪考察、日常管理、考核评议等情况,动态调整一次村级后备干部,对常年不在家、没有培养前途、群众基础差的及时淘汰。两年来共调整不符合条件的村级后备干部30余名,及时培育村级后备干部43名。同时每年对后备干部进行一次考核评议,采取民主测评、与后备干部本人谈话、征求意见、走访党员群众等多种方式,掌握后备干部在群众中的“公认度”,考核评议结果及时填入村级后备干部档案。
精准选贤“用”。坚持边培养边使用,把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与建立村干部正常退出机制结合起来,做到量才适用、备用结合。在村“两委”集中换届期间,把条件成熟的优秀村级后备干部作为村干部人选,及时推选进村“两委”班子,2021年村“两委”换届后,共有165名后备干部被择优选拔进村“两委”班子。同时安排后备干部参加村“两委”班子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各类会议,参与村组事务管理、乡村公益服务等日常工作,使其全面熟悉各项村级事务,积累工作经验。将部分村级后备干部聘请为网格长、楼栋长、生态护林员,进而检验其扎根基层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在脱贫攻坚、防汛防火防灾防疫、志愿服务、信访维稳等村重点工作一线设置后备干部培育岗,并根据后备干部特点到相应岗位实践锻炼,通过压担子、交任务的方式,提高其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供稿:丹凤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