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省华阴市坚持以制度化、精准化、常态化建设为抓手,在提高发展质量、强化教育管理、发挥先锋作用上聚力用劲,积极构建“党委主责、支部主抓、党员主体”全链条工作机制。
突出制度化,确保党员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一是严把入口关,守牢“安全线”。突出政治标准,制定华阴市发展党员不合格情形27条负面清单,联合纪检、信访等多部门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逐一“过筛子”,从源头防止“带病入党”。压实党委审批把关、支部培养管理、介绍人教育引导“三项职责”,紧盯考察、审批等关键环节,落实票决、公示等制度规定,把不具备发展条件的34名发展对象“拒之门外”。二是严把质量关,提升“含金量”。加大在青年、产业工人、农民、高层次人才和“两企三新”等领域发展党员力度,2024年共发展35岁以下优秀青年党员123名,占比达到72.7%。大力挖掘培育“四乡”人才,建立跟踪联系和个别谈话机制,定期联系服务镇(村)青年人才300余名,将其中73名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青年干部全部发展入党。三是严把程序关,扣紧“流程链”。落实《农村基层干部近亲属入党提级审查办法》等四项长效机制,对村干部近亲属列入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等关键环节实行镇(街道)党(工)委、组织部门提级审查,将6名不符合党员条件的村干部近亲属移出积极分子队伍;对全市6100名农村党员档案实行镇(街道)统一管理,有效巩固排查整顿工作成效。严肃稳妥处置不合格党员,全年提醒谈话86人,限期整改24人,确保党员队伍肌体健康。
突出精准化,确保党员教育管理更加规范。一是坚持思想引领,强化党性教育。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健全“四个以学”长效机制。落实“第一议题”、专题党课、学习研讨等制度,分级分类抓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培训,全年共开展市级示范培训班24期,基层“兜底”培训班156期,累计培训党员干部1.6万余人次。持续深化对党忠诚教育,用好华山烈士陵园、华阴党史馆等党性教育资源,打造“重走智取华山路”等现场教学示范点。二是坚持抓在经常,严肃党内制度。坚持将边学边查边改贯穿党纪学习教育始终,完成检视整改问题1400余个。常态化开展党员领导干部常规式、预防式、诫勉式、关爱式谈话162人,提醒函询诫勉24人,组织处理2人。出台《严格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的实施意见》,建立“月清单提醒、季督导落实”工作机制,发出工作提示23次。三是坚持分类施策,严格日常管理。积极探索差异化教育管理,在新兴领域,深化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三找”活动,12名“三新领域”党员“入列归队”;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探索在北京、西安等地建立流动党组织,与我市6个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建立对接关系,全市459名流动党员实现全覆盖。
突出常态化,确保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发挥。一是搭建作用发挥平台。做实“城乡治理一张网”,持续深化党员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机制,设立党员示范岗1522个,党员责任区576个,党员先锋队379支,3000余名在职党员下沉社区开展“六微服务”,社区志愿服务、老旧社区治理等做法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刊载报道。二是营造比学赶超氛围。深化“党课开讲啦”“学习身边榜样”和“微党课”征集展播活动,组织各类优秀党员代表讲党课120余次。组织4000余名党员参与抢险救灾、华山古庙会、华阴马拉松等中心工作,累计为群众办理服务事项2100余件,协调解决困难问题580余件。三是落实关心关爱机制。紧盯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等重点群体,落实定期走访慰问制度,今年共集中走访慰问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350余人次,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227个,不断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归属感和使命感。
供稿:华阴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