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近年来,宜君县高度重视党性教育工作,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丰富教育内容,努力提升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障和组织保障。
强化“三个抓手”,提高党性教育“适配性”。一是突出主责主业。严格落实党性教育培训有关要求,结合工作实际,科学制定年度党性教育培训计划。围绕党的理论、党性修养、党纪党规等内容,精心设计新任科级领导干部、中青年干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等基本培训班次,实现“量体裁衣”。二是突出示范引领。紧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党纪学习教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等重要会议精神、重大决策部署等举办专题培训,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推动领导干部树牢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近三年,举办各类研讨班、学习班、大讲堂等17期共1360多人次。严格落实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将党性教育纳入中心组学习重要内容,中心组成员带头学习、带头研讨、带头撰写心得体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是突出载体创新。不断规范提升全县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管理,新建、改扩建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78个,打造规范化党员活动室117个,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印制下发《党支部(总支)工作手册》和《宜君县农村党组织一本通》,抓好“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落实,推动领导干部落实好双重组织生活制度。“七一”前后各党组织通过参观廉政宣教中心、重温入党誓词、聆听专题党课等形式,激励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
夯实“三种模式”,提升党性教育“实效性”。一是“讲授+体验”相结合。紧扣党性教育重点,开设理想信念、党的宗旨、革命传统、党风廉政教育4个课程,邀请省市教授专家、领导干部进行面对面授课,实现“精准滴灌”。通过加强研讨交流、热点和地方特色案例开发、基层一线体验等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员主动思考与参与感,让理论学习更加接地气。二是“本地+外地”相结合。发挥党校主渠道作用,加强阵地、师资、课程等方面的建设和优化。聚焦深化“三个年”活动,赴南京、盐城开展“高质量项目建设暨干部能力提升”“优化营商环境暨乡村旅游”专题培训班2期80多人,近三年选派(调训)县级领导及部门主要负责人177人次参加各类专题培训。三是“线上+线下”相结合。鼓励党员干部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自主学习,依托“陕西干部网络学院”“学习强国”“爱宜君”手机APP、“宜君党建”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送党性教育微党课、先进典型案例,及时发布理论知识、政策解读、先进典型事迹等学习资源,打造“指尖课堂”。
优化“三项措施”,增强党性教育“感染力”。一是着眼红色资源挖掘。组织专门力量,深入挖掘我县的红色历史、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等资源,整理编撰《红色印记》《红色故事》等书籍,制作《向党说句心里话》《我的在党故事》等视频课件,为党性教育提供丰富素材。打造红宜县委旧址、雁门支队纪念碑、周恩来留宿处、偏桥战斗纪念碑等红色教育基地和现场教学点,每年接待参观学习人员5000多人次。二是着眼基层一线实践。建立党员干部基层实践锻炼机制,组织党员干部到基层一线、对口援助地区挂职锻炼、驻村帮扶等,让党员干部在实践中了解群众需求,增强宗旨意识,提升党性修养。近三年,共选派90名党员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46名党员干部到大丰挂职锻炼。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参与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在服务群众中践行初心使命、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锤炼党性,展现党员干部的担当作为。三是着眼教育情境创设。在机关、学校、医院、社区等场所,设置党性教育展板、文化墙,展示党的理论知识、先进典型事迹、廉政警句等内容,营造浓厚的党性教育氛围。在主要街道、路口悬挂党性教育条幅,利用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党性教育标语、视频等,让党员干部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党性教育。
(供稿:宜君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