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霏霏春雨中,秦岭腹地的宁陕县四亩地镇,峰绿岭翠、林披雾霭,山乡如画。
透过村委会办公室窗户望去,远山近岭如被濯洗过一般鲜绿,严家坪村文书杨丽的心里却有些隐忧:许青松、夏勤金两户家里无劳力,而且又有病人,没有经济来源。前一天,去红岩山组进行“两个全覆盖”入户走访时,杨丽发现两户村民家里的生活状况着实让人担心。
“两个全覆盖”是宁陕县四亩地镇在全镇范围内推行的“联系群众全覆盖、服务群众全覆盖”群众工作法。今年以来,该镇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镇情实际,从真心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入手,全面推行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两个全覆盖”,着力破解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步”难题,实现了联系群众“无死角”、服务群众“零距离”目标。
87个电话引发思考
四亩地镇党委书记杨恩宏说,2019年初夏,按照组织安排,他受命调任到了这个曾有“小上海”美誉的宁陕西部镇。
四亩地镇距县城51公里,全镇辖4村1社区,共1355户4042人。多年前,自然灾害造成的创伤与一些项目征地拆迁引发的各类矛盾交织在一起,导致干群、企地之间的误会加深、信访矛盾增多,社会和谐稳定情况复杂。
到任后的一组数据引起了杨恩宏和镇党委班子成员对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思考。2019年10月初,四亩地镇开展了一次平安建设“两率一度”电话自查,一共打出电话897个,其中120个电话反映对镇干部工作、政策落实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还有87个电话,接听人一听是镇干部,不是立即挂断就是说“没啥说的”。
“87个不愿交流的电话,说明这87户群众与我们有隔阂,对我们的工作有意见。”杨恩宏说,归根结底,还是联系群众有“死角”和“盲区”,服务群众有“距离”。前期在四亩地社区试点后,今年伊始,联系群众全覆盖、服务群众全覆盖的“两个全覆盖”群众工作法在全镇全面推开。
69名镇村干部联户
“全村4个村民小组,分4个网格区域,镇村14名干部每人联系18户到19户群众。”四亩地镇柴家关村党支部书记何成华说,这几天他有些忙,刚上门帮联系户做完养老保险生存认证,还先后5次上门协调化解了联系户肖某与村民雷某的土地纠纷。现在,四亩地镇共有69名像何成华一样的镇村干部联系1355户群众。
“群众有‘反映’,干部就要有‘回应’。有些事一时办不了,但干部有回应有态度,群众也能理解。”杨恩宏说,为使“两个全覆盖”落地生根,四亩地镇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工作方案,对工作目标、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明确。
以干部走访、构建网格、群众会议“三个覆盖”确保联系群众全覆盖。实行“领导联村、干部联户、主动上门”方式,干部下沉一线对所有农户进行联系,每月至少开展1次走访,做到家庭情况、人员类别、区域设施、隐患矛盾、群众服务需求、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六清”,收集、反馈信息,为群众提供必要的事务代办、意见反馈、矛盾调解等服务事项。建立分别由镇党政主要领导、联村领导、联系群众中的镇村干部担任网格长的镇、村、组三级网格,三级网格规模为每个网格10户到15户。
通过网格反馈马上办、镇村干部现场办、科级领导牵头办、争取项目协调办,强化服务群众全覆盖的结果和实效。联户干部在自己业务办理范围内的事项,立即办、马上办。群众反馈的重点问题需要多部门联合共同解决的,由联村领导召集相关负责人协商解决,联动进行办理。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或建议,由镇党委、镇政府定期召开会议进行研究解决,将研究结果、办理情况及时反馈各村,并向群众进行答复和说明。
50件好事实事暖民心
“这些年,我们通过向上级争取项目,向外面争取援助,为群众办了不少实事好事,但还有一些项目群众不是很满意。”四亩地镇镇长田亮说,今年第一季度全镇共为群众办了蒲河九年制学校外坎护栏、弃渣场建猕猴桃园等好事实事50件,无论是在实施过程中的支持配合程度,还是实施完成后的群众满意度都大幅提高。
在田亮看来,这个显著变化很大程度上源于“两个全覆盖”的全面推行。他进一步解释说,在确定实施项目时,依据前期收集到的群众反馈信息,按群众的呼声和意见集中情况,确定轻重缓急和实施先后顺序,“真正把好事实事办在群众的心坎上,他们自然就会感到满意、暖心。”
“两个全覆盖”不仅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而且让镇村干部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他们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镇党办年轻干部唐瑜,主动要求去村上参与一些工作,她说,“两个全覆盖”明确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路径和方法,“能面对面地给群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自己也是个锻炼。”
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两个全覆盖”,激发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今年以来,四亩地镇依托网格力量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0件,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社会和谐稳定。该镇第一季度产业项目建设快速推进,新建200亩猕猴桃园,食用菌、林下园区建设如期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