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宜川县始终把民生保障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共同富裕目标,把最薄弱区域、最薄弱人群的发展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把解决好大多数群众基本需求作为重要任务,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和实事,让群众真正感受到作风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强党建引领作风转变
今年以来,宜川县用基层党组织整合社会救助力量,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成立了宜川县民政系统党委,将具有社会救助职能的民政局、退役军人事务局、总工会、团委、妇联、残联、红十字会等7个部门单位党支部纳入民政系统党委统一管理,联手为困难群众办更多的实事。由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兼任民政系统党委书记,县民政局长兼任民政系统党委副书记,全面增强对“大民政”的领导力和执行力。
组建了宜川县融救助中心,分设生活、医疗、教育、就业、住房、司法六个救助服务窗口,公开公示救助项目和流程,按照“应办尽办、急事快办、特事特办”的原则,根据困难群众需要救助的具体类型、困难程度以及项目资金用途,进行综合分析研判,核准救助对象,审定救助项目,分类别、多层次实施救助,对政策救助惠及不到的困难群体,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救助。融救助实行一个窗口受理,多部门联动一次办结。
抓统筹锻造作风能力
宜川县坚持以过硬作风回应群众关切,统筹具有救助职能的17个部门、48个救助项目组建融救助中心,实行一个窗口受理,多部门联动,一次办结,群众最多只跑一次,改变了以往的多部门单位各自分头实施救助工作,困难群众因对救助政策不清楚,往往需要到多个部门单位询问、申请,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我在融救助中心申请后,一次性帮我落实了低保、大病救助、临时救助、红十字救助等措施,办理的非常快,极大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政府的恩情我这辈子都记在心上。”提起救助申请工作的转变,郭志重发自内心的感激。
53岁的郭志重是丹州街道办高湾村人,2016年患肾肿瘤,肾切除术后,2019年转移成肺癌,一直靶向药物治疗,花费近50万,生活困难,2021年7月被纳入低保户。今年3月26日,因癌细胞扩散至淋巴、脑部,西安西京医院为他制定了每隔21天做免疫加放疗的治疗计划,一次花费四千多,一年18次的治疗费用让这个家庭陷入困境。今年8月初,他来到宜川县融救助中心求助,经多部门综合研判,最终申请到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以及红十字会人道救助共计10315.95元,有了民政的低保和各种救助,一年本该七万多的药费,他个人只需支付两万六千元,极大减轻了他的经济负担。
像郭志重这样的困难群众得到高效精准救助的,还有金秋助学中的23名贫困大学生、退役军人关爱基金6人、公益福彩-资助困难家庭大学生47人等都得到精准救助,杜绝了救助工作中存在的“错、漏、重”现象,解决困难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形成覆盖全面、统筹城乡、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让有困难的群众能够得到最大化的救助。
截至目前,共受理群众来访咨询办理累计212人次,对符合救助政策的136例求助事项进行受理,实施21批次救助项目,综合研判总资金2751.6万元,惠及群众9776户1.72万人次。
优服务促进作风提升
做好困境儿童保障,关系儿童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安居乐业。关爱、救助困境儿童一直是宜川县“大民政”的一项重点工作。
宜川县坚持把困境儿童保障工作作为提升为民服务的重要内容,以“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留守儿童、服刑人员子女”三类困境儿童作为工作切入点,建立了“支部线状包联、党员点对点帮扶”工作机制,明确了“三保两有”即保基本生活、保身心健康、保就学,“两有”即有监护人、有亲情关爱。工作目标,落实了县级领导、政协委员中的民营企业家、17个救助职能部门领导和民政系统党委党员联户帮扶122名困境儿童,给予生活学习、身心成长等方面帮助。
吴晓晓(化名)就是受资助儿童之一。现年8岁的晓晓,属于智力二级残疾,出生六个月时母亲就离家出走,父亲现为服刑人员,现借住在四爷吴文英家中。
今年,在帮扶人王瑞涛的积极联系和融救助中心综合研判下,帮助其落实了事实无人抚养政策,每月发放700元生活补助,保障其基本生活。在此基础上,王瑞涛根据其家庭实际困难一次性给予了5000元的资助,让他们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助力他们渡过难关,走出困境。
对困境儿童不仅要在生活上给予救助,更要在兴趣上给予支持。
55岁的罗建存是宜川县集义镇辿里村人,儿子因病去世,儿媳患有精神病,且失联数年,他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一对10岁的双胞胎孙子要抚养,家里没有劳动力,仅靠上山采药为生,经济拮据。
“我们没文化,再苦再难都要送娃进城上学,让娃再上兴趣班,真没能力供。今年暑期民政局给娃联系免费学书法,说以后还能一直免费上,我真的太感谢民政局,感谢社会上的好心人了。”罗建存强忍着眼泪说道。
今年7月8日,县民政局组织全县具有培训内容的社会组织设立“天使学位”,免费为困境儿童提供文化课辅导及武术、书法、足球等学位,25名困境儿童参加了学习培训,与健全家庭的孩子一样选择了兴趣学习。
(宜川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融媒体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