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城市党建 / 正文

西安市坚持互联互动互融互通 着力构建全市城市大党建新格局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19-07-09 10:14

       近年来,西安市主动顺应城市转型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要求,以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为着眼点,以强化街道统筹协调功能为突破口,以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抓手,不断推进各领域党建互联互动、融合发展,为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提供了坚强保证。

  构建区域互动工作格局,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全域融合、整体提升。发挥党组织政治优势,凝聚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不断推动街道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和新兴领域党建融合互动、共同提升。一是党建共抓促融入。把涉及城市治理的职能单位、站所中心、物业公司、业委会作为“紧密型”成员,把驻区单位、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作为“松散型”成员,吸收进区、街党建联席会和社区党建共建联合会,共同研究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紧密型”成员单位主动走访征求“松散型”成员单位意见建议,开展“以访促服务、以送增感情、以讲强党性”活动,为驻区单位和企业真诚服务。在此基础上,赋予街道社区党组织对“松散型”单位一定考核权、建议权、评价权,建立“党建联动、优秀联评、干部联测”工作机制,督促引导其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开放资源场所、提供人才支持。二是组织共建促覆盖。在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以“双建双促”活动为抓手,依托骨干企业建立开放式党建活动场所,逐步向区域内其他企业拓展延伸。对具备单独组建条件的企业,单独建立党组织;不具备单独组建条件的微小企业,依托街道社区、协会商会、产业链建立联合党组织,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三是大事共商促发展。在商贸街区、创意园区、白领聚集区等新兴领域,积极搭建区域化党建议事平台,共商共议共决事关区域发展的大事、难事、要事。

  推动各类资源向下聚集,增强城市基层党建内生动力、发展活力。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人财物等资源力量向基层聚集,着力做强街道、做实社区,夯实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基础。一是为街道社区“强筋壮骨”。将城管执法、市容环卫、卫生服务中心等原本局属街管街用的基层治理单位,划为街属街管街用,赋予街道人事管理、考核奖惩、指挥调度等职责权限,扭转了过去街道社区对这些单位“看得见、管不上、用不好”的局面。优化街道科室站所设置,成立基层党建工作指导科,配备3名以上工作人员,增强街道基层党建工作力量。从2014年起,每年拿出2个多亿,提高社区工作经费,每个社区平均达到20万元以上;每年拿出1.5亿元大幅提高社区工作人员补贴。加大从优秀在职社区干部中招录机关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力度,先后有22名社区干部通过定向招录进入公务员序列,114名任职满2个聘期的在岗大学生村官被招聘为脱贫一线镇街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二是用活驻区单位“红色资源”。开展驻区单位、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活动,向社区提供《服务群众项目清单》,由社区党组织在认真梳理群众意见建议基础上,列出《服务需求清单》,精准对接服务需求,联合开展活动、互相提供服务。对志愿服务实行积分制管理,双向反馈、双向考核,将其作为市区级驻区单位评选文明单位,年底党员评议、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三是为基层服务“输髓造血”。针对驻区单位、社区居民群众有需求,但街道社区自身难以提供的服务项目,以政策引导、资金支持、购买服务等形式,积极培育孵化引入社会组织,按照“居民群众点单、社区党组织下单、社会组织接单”的工作流程,为驻区单位、社区居民群众提供精准服务。

  充分发挥城市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确保基层治理有力有效、精准对接。坚持把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作为城市基层党建的首要环节,以政治功能引领服务功能,以服务功能检验政治功能。一是促进党建规范化。加大社区办公和活动场所建设力度,统一制作悬挂制度标识,全市社区办公用房面积普遍达到300平米以上。规范“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制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落实社区党组织“兜底”管理作用,从严教育管理党员,注重在职党员“8小时外”发挥作用,探索流动党员参加多重组织生活会、网上学习等新举措,确保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无盲点。二是促进为民服务精准化。社区党组织始终把居民群众需求作为基层治理的“第一信号”,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特点,不断创新服务载体,拓展延伸服务内容,为居民群众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三是促进基层治理信息化。充分发挥“互联网+党建”和“大数据”优势,为实现科学管理和高效服务提供有力支撑。莲湖区在区级层面建立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信息指挥平台,与9个街道、131个社区并网运行,由上到下传达任务、指挥调度、跟踪落实,从下向上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细小问题不出网格、一般问题不出社区、较大问题不出街道、重大问题不出本区的基层治理“闭环模式”。四是促进基层协商民主化。注重发挥党组织在社区治理和基层协商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各类组织在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中掌握协商方法,在调处各种纠纷中学会依法办事。


责任编辑:姚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