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城市党建 / 正文

“红色引擎”催生社会治理新变革

——西安市灞桥区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9-09-03 08:27 作者:周明

    8月8日,早早吃了晚饭后,几位“乡村户长”走街串巷开始夜巡,现场解决村道杂物乱堆乱放问题。在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街道杜陵村,这样的巡街已成为当地“乡村户长”的日常工作,也是灞桥区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灞桥区突出党建引领作用,紧盯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通过乡村户长制、城市驿站、项目化管理等举措,填补乡村治理与社区管理的空白地带,探索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模式。

  白鹿原上有“户长”

  对于杜陵村村民篮昌羊来说,这两年的“户长”身份,让自己既有压力、更添自豪。年过七旬的他称此为“发挥余热”。8月14日,记者来到杜陵村,整洁有序的村容村貌让人印象深刻。

  “你看那几户村民家的门前,去年村上建设美丽乡村时,因为要移树修渠,和他们家商量好几次,他们才同意无偿移树。”顺着篮昌羊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了修葺整齐的绿化带,污水如今都流入地下管道。

  借助“邻里关系”,帮助村干部排忧解难,让惠民政策与群众呼声“上传下达”,这是狄寨街道探索实施乡村户长制的初衷,也是最终的落脚点。在当地采访过程中,多名村干部向记者表达,“户长”都是村里威望高、名声好的热心村民。他们自愿为村上的事情忙前忙后,以德服人、以情管人,很好填补了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向下延伸的空白地带。

  目前,狄寨街道14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已全面实行户长制。实践证明,乡村治理需要动员群众参与其中,利用“邻里关系”解决一些村干部无法或者难以解决的“死角问题”,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参与感。

  如何让乡村户长制发挥长效作用?狄寨街道党工委书记吴小进坦言,眼下,他们正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积极对接,打算通过建立网格化管理平台,实现“党建+户长+网格”的管理新模式,让群众需求与管理人员职责在系统内精准对接,并通过考核评比激发和保护“户长”们干事创业、为民服务的积极性。

  城市驿站有“温度”

  这个夏天,灞桥区的党员群众发现,身边又多了数十处城市驿站——这些以“渴了喝杯水、累了歇歇脚、烦了解解闷”为倡导理念的便民服务驿站,现如今已经将自身功能拓展至社情民意搜集、党建文化宣传等方面,不仅为群众提供便民服务,更成为家门口的党建“微阵地”。

  据介绍,驿站管理实行街道党工委职能科室和所在社区党组织“双重管理”,由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站长,设有党员示范岗。这让城市非在职党员有了日常学习党建基本知识、主动加强党性修养的“阵地”。2018年以来,灞桥区建立的城市驿站已先后接待党员群众超过12万人次,开展党建引领服务民生活动79场次,直接服务群众2.3万余人。

  在灞桥,“找组织到驿站、有问题找驿站”已成为群众对驿站的最直观印象。区级部门、驻地单位、社区工作人员把工作服务延伸到驿站、送到街头巷尾,缩短了社区党组织和群众之间的距离,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问题,受到了广泛好评。

  灞桥区人社局干部魏波到城市驿站当义工后感慨:“城市驿站平台不仅为我们摸清真实情况提供了机会,也在过程中暴露出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今后我们还要不断提升标准、做细服务,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满足感。”

  项目化管理有落实

  “无论是狄寨街道探索建立的乡村户长制,还是整个灞桥区推广设立的城市驿站,都反映出当下基层新形势对于改变社会治理模式的新需要,也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灞桥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把党的工作渗透到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今年以来,灞桥区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开始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通过夯实各级党组织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确定党务工作者具体抓、建立党建项目化管理工作台账等举措,推进党建项目在规定时间内落地落实。

  前段日子,红旗街道延河社区花坛内的绿植生长得有些“走样”。这让社区党委书记白永妮很发愁。灞桥区城管局绿化队党支部得知消息后,主动认领社区园林修剪项目,立即与社区联系开展共建活动,由党员带头扛梯子、拿剪刀。经过一个上午的紧张忙碌,绿化苗木被修剪得整整齐齐。

  这样的事例在当地还有很多。今年以来,灞桥区通过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确定全区10个重点项目、8个特色项目、72个区级部门的279项共建项目,以及社区、“两新组织”的326项自选项目,找准了城市基层党建的突破点,有效提升了区域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责任编辑:姚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