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神仙社区,我都想常住到这儿!”听闻学习巷社区的“百家宴”正在筹备,届时,百米长桌将接纳数千名居民共享免费的长桌宴,还将晒家风、办表彰,记者竟动了换社区的念头。
仔细想来,这份羡慕源自于学习巷社区居民欢聚一堂的邻里情。近年来,莲湖区围绕辖区居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新基层治理方式,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之路,为探索基层治理提供了“莲湖样本”。
一加一减 让社区功能归位
夏日傍晚,莲湖区火西社区绿树荫荫,得闲老人三两围坐,熙熙攘攘,相互讨论着社区模拟法庭“巡回演出”的大事。细听之下,原来是社区明星老人揣摩着“火西说法”模拟法庭的角色扮演。
“西安市莲湖区火西社区模拟法庭受理原告张云诉被告刘武离婚纠纷一案,现在开庭!”在会议室的最前方,身着法袍的“审判长”表情严肃,声音洪亮。法槌重重落下,“咚”的一声宣布正式开庭。
夜幕初降,“法庭”开庭,活动现场吸引了许多社区居民观看,人头攒动。“这是我们社区的特色党建项目,场场爆满,已经办了数十场。只要听到‘火西说法’,居民们便会自发‘组团’来看,俨然成了社区的品牌节目。”火西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崔桂英自豪地说。模拟法庭的剧本由驻社区律师根据实际案例编写,法官、被告、原告皆由社区干部或群众扮演,但法庭的各种布置、流程均在驻社区法官的指导下按照正规流程展开,举证、质证、法庭辩论,整个“庭审”过程十分专业。
“不仅要让居民群众感受法庭的庄严,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群众法制观念意识,使大家明白遵法、守法、学法和用法的重要性,懂得如何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崔桂英书记补充道。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通过整合社区法官、居民群众等各方资源,实现了居民、演员、看客自得其乐。
火西社区的热火朝天,牵出了一串疑问:社区的功能是什么?社区的工作该如何做?党建要如何引领?
其实,十九大报告早已给出答案:“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这也意味着,推动基层治理既要坚持街道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又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有效提升社区党组织的组织力。
对此,北院门街道党工委书记贺卫涛深有感触:“社区党建要突出“政治建设”与“社会建设”双重功能,将党建与群众关切关联起来,这样才能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他所在的街道党工委,也在将工作重心从管理向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转变。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为了给基层减负,莲湖区制定了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实验方案。摸索出了“三位一体”清单式治理体系,并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智慧化清单运作平台,实现线上运行+线下操作相结合,提高清单治理效率。
通过这次实验,厘清了政府与社区的责权边界,扭转社区机关化、行政化倾向,让社区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依法开展自治上来,逐步形成多方联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例如,除了百家宴,北院门街道还有一项“主打”活动——“物物交换,邻里集市”。每到“开市”时,四面八方的居民便把社区门前300平方米的广场围得严严实实。推小车、雇三轮,亦或者提个袋子就来的居民开始了“社区淘宝”。
皮包换书籍,玩具换花草......用居民们的话说,邻里集市,不仅换来心仪物件,更重要的是,也换来了街坊邻居之间的情谊,更是拨正了原本有些错位的社区职能。
通过社区党组织牵头抓总,策划活动,群众之间资源共享,基层党建由此产生良好的几何效应。
治疗“冷漠症” 又见桃花源
“一钩,一提,扯线......”几团细线,几十纹样,闲话家常,不亦乐乎……这一幕场景并非仅存于回忆,而是环西街道社区居民生活的日常,他们还有着一个组织——“编织家庭”。
像这样的“家庭”,在环西街道几个社区中还有很多。他们不仅仅局限于编织,任何有共同兴趣爱好或是需要的人都能组成“小家庭”,大家时常聚在一起,交流娱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的同时,也衍生出邻里关系冷漠的“城市病”。“东屋不问西屋事,同在一楼不相识”,成为现代都市社会邻里关系冷漠的普遍现象。如何打破邻里间的心理壁垒,让无数个小家庭变成大家庭?莲湖区正是以党建引领,在重构现代邻里关系这条路上,努力奔跑。“社区家庭”也由此诞生。
在玉祥门社区,八十多岁的徐奶奶当起了 “家长”。 几年前,她和几个老伙伴组成“老年互助餐桌家庭”,为的是解决独居老人“一个人吃饭”的问题。而如今,这个家庭已经“声名远扬”,吸引了不少居民群众加入,内容也由原先的搭伙吃饭,扩展为过生日会、拔野菜等,“大家都觉得老年生活变得有滋有味了”徐奶奶自豪地说。
有家庭因互助而生,也有家庭因兴趣结伴。
瑜伽家庭、书法家庭等才艺家庭,就让社区居民颇为惊喜,“原来咱们身边是卧虎藏龙啊!”这样的组合,也造就了不少“社区明星”,尤阿姨就是其中之一。
“在排练室待的比家里时间还长,我都见不到她的人影。”提起“秦腔家庭”的尤阿姨,她的老伴告诉记者,“尤阿姨多才多艺,身兼数职,去年社区晚会,她既当导演又做演员,参加了好几个节目。那嗓子一亮,还真是把咱老陕的味道给唱出来了。”言语中,满满地都是爱意。
而对于远在外地的子女来说,一张张演出的照片,就是他们最大的欣慰。“社区家庭弥补了我们缺失的陪伴,看到妈妈生活这么多彩,真要感谢社区党组织。”尤阿姨的女儿边展示照片边说。
平日里,有社区家庭陪伴,出了事,有“社区大妈”来调解。一百多个社区小“家庭”在无形中正在发挥着社会治理的作用,也让社区真正融合成了一个大家庭。
在环西街道,“社区家庭”仅是基层治理的第一层。记者了解到,从2013年底,该街道就开始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模式的创新和尝试,在大量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充分掌握群众所需所想,通过组建“社区家庭”、组织召开“院落会议”、开展“邻里党建”服务模式强化基层党组织组织建设,最终形成了以“红色党建引领、橙色邻里关爱、蓝色惠民帮助、绿色公益服务、金色孝老敬老”为主题的“五色环西”体系。
更值得庆幸的是,莲湖区各街道各社区党建工作齐头并进,多点开花。例如,莲湖区劳动一坊社区的“萤火虫计划”就被陕西省委书记多次表扬。
北京有“朝阳大妈”,西安有“萤火虫”巡逻队。这支由18名党员带头、14名群众参与组建的“萤火虫”志愿巡逻队,自打2018年1月成立以来,辖区就再也没有发生过一起盗窃案件。
“咱这是老小区,没物业没资金没监控,以前晚上盗窃案件频繁,大家都没安全感。现在不一样了,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总能看见巡逻队的身影,那叫个踏实!”在张大爷的眼里,点点萤火照亮着无数居民的平安路,成为社区最暖心的守护者。
记者注意到,巡逻队不仅人员、工作时间固定,分工明确,并且巡查内容包罗万象。在一本《萤火虫平安日记》的本子上,记者看到详细记录着巡逻队当天巡逻情况以及发现的问题:
2019年6月5日,劳动路某面馆油水分离管子直接插入下水道管,上周就要求店主整改,但一周过去了还是没有整改。
2019年7月16日,西材东苑小区一个单元的消防灭火器缺失,还有一个单元灭火器过期,另一个单元消防栓里龙头出现漏水。
......
“现在,这个社区逐步恢复了秩序和洁净,更重要的是大家心里都暖暖的。”劳动一坊社区主任周建玲说,一年半来,巡逻队员日复一日风雨无阻地工作着,巡查小区安全隐患,排查小区卫生死角,调解邻里矛盾纠纷。目前,“萤火虫”志愿巡逻队员,排除隐患715起,做好人好事102件,提供治污减霾违规线索156条,清除野广告5000余张。
在“萤火虫”志愿者巡逻队的辐射带动下,莲湖区相继成立了“小蜜蜂”卫生清扫志愿者巡逻队、“向日葵”亲情陪伴志愿者巡逻队、“指南针”文明引导志愿者巡逻队、“小号手”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志愿者巡逻队。全方位的志愿活动打通了惠民政策的“最后一公里”,邻里新风尚日渐浓厚,也为基层平安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引得兄弟区县基层党建工作者争相学习。
社企联动整合资源 青年储备激活发展
党建引领奏响了社区发展“交响曲”,也探索出一条“区域化党建”引领的发展理念,盘活了区域最具活力与价值的企业资源,绘出最大同心圆。
为何要推行基层党建的融合模式?红庙坡街道党工委负责人来锋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基层党组织间相加、相融、引领、共赢的过程,就像先做朋友,再做亲戚,最后成为一家人。”
在结对方式上,采取 “强强联合”“抱团取暖”“以强带弱”等多种形式,从而形成全领域统筹、全覆盖推进、全方位引领的党建工作格局,有效把党的“神经末梢”延伸到基层一线。
记者注意到,在党建的引领下,原本互不隶属的单位结对共建,不仅共同参与社会治理,还搭建起资源共享的桥梁,实现了基层治理互动双赢。
基层党建不仅促进了 “一马当先”,也带动了“万马奔腾”。通过共驻共建,基层社区党组织和辖区企业党组织正逐渐形成和谐互动。
红庙坡街道党工委与企业党组织联动,将800平米的空置场地低价租给社会组织做党建活动专用;西京饭店待租的商铺与学习巷社区空闲的劳动力资源结合……
党建链引领产业链上各种要素的联动,从而实现了社区为企业做支撑,企业为社区做建设的良性循环。
同时,党建链还引领着工作链上各个单位的互促,引导各领域党组织打破行政隶属的壁垒,从各自承担的中心工作、重点任务中找到利益、感情、价值的共同点,进行资源重构;党建链更引领着服务链上各类资源的共享,针对服务对象的多元需求,把街道社区、驻区单位、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党组织的力量统筹整合起来。
“在推进基层党建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党建工作就是实现‘相加’到‘相融’的‘融合剂’,只有把党建工作抓紧抓实了,才能到达1+1>2的效果。”莲湖区委书记和文全表示,莲湖区把党建引领作为推进融合党建的重要支撑,通过党组织在政治、组织、机制、行动、队伍、能力等方面对其他组织的引领,从而实现党建工作引领各项工作。
若说莲湖区的党建工作走在陕西全省全市前列有什么“秘诀”,背后的“功臣”恐怕要属青年人才储备力量充足。
青年兴则国家兴,在青年人才培养上,莲湖区创新工作方式,注重在基层一线磨砺年轻干部,不断为莲湖区人才队伍建设增砖添瓦。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许多基层的一二把手都有着一张“年轻的面庞”。这两年,莲湖区通过招聘专职党务工作者、向社区与帮扶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等方式,为青年干部“搭台练技”,让一批批青年干部在基层一线摔打历练,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有力的保护好了青年干部的“闯劲”。
正是这样的新鲜血液流淌在基层党建治理中,不同年龄不同思想的有效“碰撞”、兼容并蓄,形成同频共振、齐头并进的好势头,莲湖区党建有了更加开放与包容的基因。每个社区党组织在保留自己的“个性”的同时,不断完善党群服务阵地,多为解决“疑难杂症”动脑筋、多为实现“群众满意”想办法。传统经验与创新理念交相辉映、融会贯通,走出了一条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莲湖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