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高龄的老党员姬树彬老人坐着轮椅颤抖着手把1000元交到社区“防控募捐”现场;
下岗党员兰小军把自己家里仅存的17个口罩捐给社区工作人员说“你们比我更需要口罩”;
看着“媳妇”太辛苦,社区干部黄荷洁的丈夫、公公纷纷加入社区疫情防控志愿者队伍,一家三口奋战抗“疫”一线,《渭南先锋》2月15日以“战疫情、看他仨”、《渭南新闻》2月18日以“抗疫路上一家人”先后予以报道;
住了160多户人的小区,加入小区微信群的人数就达150多,最近这个小区微信群沸腾了,不分黑白昼夜的就一个主题,为了能够在小区门口当上一名志愿者检查员,互不相让,《陕西日报》2月24日以“小区值守、一'位'难求”报到了该小区居民争做防控志愿者的场面……
这一幕幕感人的场面来自于“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渭南市临渭区解放街道新世纪社区。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他们逆势而上,责无旁贷的承担起“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前沿重任,积极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第一时间在13个小区成立了13个小区临时党支部,充分发动群众,极大地发挥了志愿者在防控疫情中的主力军作用。这一切都得益于他们在疫情防控中总结出的“711战疫法”:
1、做“招募员”:
在社区党组织的号召下,成立小区临时党支部,利用党建联合会、共驻共建、党员、居民等所有微信群,利用志愿服务云平台,发动党员、群众积极报到参与疫情防控,辖区居民报到280多名(其中党员163名)。
2、做“统计员”:
为了及时掌握辖区居民详细情况,社区紧急在6个网格成立了6个摸排小组,迅速走访、摸排了辖区1千多户居民,排查出101个外来(返乡)人员,及时为政府防控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3、做“宣传员”:
为了使辖区居民很快知晓疫情状况,了解防控知识,社区充分利用LED、标语、横幅、彩页、小喇叭等宣传平台,劝导群众,少出门、不聚集、带口罩、不溜狗。
4、做“检查员”:
“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关键是做好辖区的封闭式管理,辖区13个小区第一时间设立了检查站、每个检查站6-8人三班倒,每班不少于2人,严格做到验“双证”(身份证、出入证)、测温、扫码(登记)、消毒和劝导等工作。
5、做“消毒员”:
13个小区检查站,每天不少于2次消毒,大门口、楼梯口、楼道扶手、门把手、公共卫生间、出入车辆等易感部位全覆盖无死角。
6、做“快递员”:
居家隔离群众需要生活用品,社区老年人、残疾人的出行比平日更困难,送菜、送粮、送药、倒垃圾、做好心理疏导,这些都离不开社区“快递员”的无缝对接。
7、做“关爱员”:
针对“空巢”老人开展“叫醒服务”,是新世纪社区坚持了5年的“暖巢”服务,疫情期间,他们更是十二时辰全天候为“空巢”老人服务,辖区11名“叫醒服务”对象,6人仍然留在家里,社区从生活到心理、情感,关爱倍至,口罩紧缺,社区干部宁可自己不换,先后2次把口罩送给“空巢”老人。
8、环境卫生整治:
搞好环境卫生是控制疫情的关键,辖区13个小区都是破旧小区,大多数无人管理,环境卫生本身就是他们平时管理的难点,发动志愿者、教育居民自己动手,是社区行之有效的法宝。
9、组织捐款捐物:
国难当头,人人伸手。社区及时组织捐款捐物,居民参与180余人,其中党员100余人,共计捐款2万元,党员兰小军把自己家里仅存的17个口罩捐给了社区志愿者、居民孙铁英自掏腰包买消毒液捐给了社区、还有辖区很多企业、社会组织都向社区送了口罩、消毒液、手套、方便面等等。
一场疫情,将大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一次考验,将社区和居民的心越拉越近。战疫“711法”,激活了社区民心,也再次印证社区工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依靠群众,社区是党的最基层组织,社区的职责,就是组织、发动群众,实现居民自治,这个组织、发动群众的过程,就是把群众吆喝起来,加入到自己服务自己的志愿服务组织,让群众在享受服务的同时去服务他人,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帮互助的志愿服务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