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县针对社区工作者队伍中存在的年龄结构不优、专业水平不高、创新动力不足,酬待遇不统一等问题, 以打造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礼区工作者队伍为目标,创新提出“七化”举措,通过实施项目化管理,抓紧抓实“选培用管”关键环节,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有效推动了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是实行网格化人员配置。以300户为基数,为每个社区核定10-15名社区工作者,每增加300户增加1名社区工作者,最多不超过25名。结合疫情防控工作,建立镇(街道)
社区、小区楼栋四级网格化管理机制,配备56名网格党支部书记、网格员,198名小区临时党支部书识,按楼栋单元户数,从在职党员、离返休干部、志愿者中选派1-3名楼长(单元长)、社区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网格(小区)支部书记、网格员、楼长(单元长)五支队伍合力参与基治理,随时随地收集群众需求,及时解决治理难题,成为居民的“贴身管家”。
二是拓宽多元化用人思路。通过内选、外引,下派等形式,对年龄超过55周岁、工作力量薄弱的社区党组织书记逐步优化,去年以来共选派3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其中最年轻的37岁,到今年底55周岁以上社区主要干部全部转岗消化,同时选派12名机关年轻党员担任社区“第一书记”。
三是保障规范化进入渠道。去年以来,共依法选任社区“两委”成员、新增社区工作者9名,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考核研判,将15个城市社区共146名社区工作者纳入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管理,并制定了详细的考核管理办法,实行人员增减动态调整,有效提升了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整体活力。
四是实施职业化培养计划。实行“社区干部(社区专职工 作者)一社区“两委”千部一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一镇(街道)领导岗位”的渐进式职业化人才培养计划,构建社区工作者优质培荞“成长链”。加大从优社区工作者中推选社区“两委”人员力度,目前,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中“两委”成员占比43%。
五是提升专业化能力素质。将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纳入全县人才发展规划,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观摩评比”等方式,先后在北京、上海、厦门、武汉等地开展实地培训20余次,邀请专家教授来澄调研指导社区发展。同时,开展社区“领头雁”示范引领、“最美社区工作者”评选,“书记化治理晾晒”等活动,通过上挂、轮岗等形式加强实践锻炼,让社区干部走进素能提升的“大熔炉”,进一步开拓了广大社区干部视野,解放了思想、提升了能力。
六是建立标准化薪酬体系。制定实施《澄城县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实施办法》,从选、培、用、管等方面系统规划,压实责任。在全省率先推行“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新酬结构,基本工资按年限、学历、专业等,设置社区正职,副职,专职委员“四岗十八级”等级序列,按月发放;绩效工资结合年度考核,按不低于基本工资的1%核定,每半年发放。县财政每年列支195万元全落实社区工作者工资薪酬、“五险一金”、体等待遇,进一步激发了社区部的工作热情,社区成为了吸引人才的“强磁场”。
七是实行科学化考核管理。对社区工作者实行县、镇(街道)双重管理,所有入职的非“两委”人员与县民政局签订劳动合同,每个聘期5年,并建立人事档案,由镇(街道)统一 实施日常管理,社区统筹使用。同时,细化完善考核办法,对社区四类人员实行差异考核,设置工作效能、网格服务,群众满意度等考核指标,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考核格次, 孝核结果作为岗位、等级调整、薪酬待遇、续聘解聘的重要依据;配套建立退出机制,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受到党政纪处分或刑事处罚的社区工作者,予以辞退并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确保人员管理工作科学规范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