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城市党建 / 正文
聚焦群众需求 深化社区治理

“四大创新”不断夯实幸福宝鸡基石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0-04-14 15:00 作者:贾佳

近年来,宝鸡市城乡社区建设工作坚持以完善自治和服务功能为核心,努力打造社区建设“六化”模式(设施标准化、自治规范化、管理网格化、服务信息化、队伍专业化、机制长效化),强基础、建机制、优服务、增活力,通过“四大创新”,积极推进城乡社区治理水平不断深入发展。

创新社区发展理念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以理论创新为引领,深化社区发展模式。宝鸡市以加强社区党建为引领,以创新社会管理为动力,着力构建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平台,持续推动社区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改革创新,形成了“一心六化、四社牵引”社区治理模式,“一核多元、合作共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工作格局。

以健全机制为保障,夯实基层服务力量。成立了以市长为主任,二十余个市级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听取社区建设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工作。在全市116个镇(街道)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加挂了“民政办公室”牌子,采取“调剂镇(街道)现有人员补一些、统筹撤乡并镇精简出的编制挤一些”办法,按照辖区户籍人口2万人以下3人,2万—5万人4人,5万以上5人标准,落实民政工作站在编人员437名,采取“政府购买服务配备一部分、村级班子成员兼职一部分”办法,1158个村全部配备了民政协理员。

以乡村振兴为根本,助推农村社区治理。大力推进农村社区规范化建设,不断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四社联动机制、民主协商机制“三项机制”,提升治理成效。通过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探索建立了“财政补助+集体自筹+社会捐赠”的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挖掘和创新农村文化内涵,大力兴建投用村史馆,引导广大群众培育和传承良好家风民风,发扬扶贫济困、守望相助的中华传统美德。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融入村规民约,各村普遍建立“红白理事会”,使乡容乡风乡貌得到较大改善。

创新民主协商方式    提升社区自治水平

凝聚民智民力,“五民工作法”“一事一约”在社区全面推行。坚持“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五民工作法,加快“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强化主人翁意识。扎实推进以党务公开、居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民主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建立起社区议事、联席会议、工作报告、档案管理、旁听等制度。向下拓展延伸民主领域,开展了《居规民约》“四进”(进社区、进小区、进楼栋、进家庭)活动,各社区在《居规民约》基础上,普遍建立了“垃圾分类处理、小区车辆停放、占用楼道、文明饲养宠物”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事一约”120多个。

凝聚民需民求,“微协商”“微治理”在社区遍地开花。出台了《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工作的实施意见》,在社区、小区、楼栋开展“微协商”,建立了以“小区自治、楼栋自治、院落自治”为主要形式的“微治理”机制,鼓励发挥社区党员、党外人士、群众活动团队带头人、业委会负责人、社会组织负责人等社区骨干的引领作用,带动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推动社区协商依法规范进行。新宝路社区在老旧小区改造中,邀请驻地单位、居民小组代表、楼栋长参加小区民主协商会议,认真听取参会居民意见和建议,通过让社区群众参与进来,充分发挥民主协商作用,在较短时间取得了共识。

凝聚民情民愿,减负增效在社区取得实效。全面推行社区事务准入制度,采取“停、减、并、撤”等方式,对现已进入社区的政府部门各类组织机构、工作任务、盖章证明、考核评比等事项和制度牌匾进行了统一清理规范。建立了社区工作指导目录,取消针对社区的单项考核评比21项,取消不应由社区出具的证明48项,取消部门设置在社区的工作机构62个。统一了社区制度牌匾和门牌标识设置,社区工作服务用房30%面积用于“两委”工作,70%面积用于社会组织和居民开展活动。按照“一区域、一主题、一特色”的要求规范室内外设置,社区功能区更加合理,行政化色彩明显减弱。

创新网格管理机制    提升社区服务质量

围绕精细化,打造组团服务。积极探索社会服务“零距离”、社会管理“全覆盖”、居民诉求“全响应”的新方法,出台了《关于在城镇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服务的意见》,按照“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责任明确”的原则,建立了“网格指导员-网格长-网格员-居民小组长-楼栋长”五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全市共有社区网格指导员247名、网格长458名、网格员2082名,居民小组长3159名、楼栋长6594名。围绕民生事项服务、社情民意收集、社会治安防控等7类事项开展组团式服务,对群众诉求、矛盾纠纷进行“格内”处理,通过回路管理,变“粗放式管理”为“精细化服务”,形成“社区有网、网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负其责”的良好局面,织密了社区矛盾化解网,年解决各类矛盾1万多件。

围绕智能化,打造智慧社区。推动网格化与信息化有机结合,将原来的“一院一图、一楼一册、一户一档”居民信息纸质档案制成电子档案,将智慧社区建设纳入智慧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建立了县区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了省、市、县(区)、社区互联互通互动。利用手机终端APP应用,建起了含“917”平台和QQ群、微信群于一体的“微社区”智能化服务平台,居民在手机上可以看到社区推送信息,参与社区治理,享受社区服务,真正实现线上聚人气、线下接地气,线上沟通、线下互动。

围绕便捷化,打造便民云柜。积极开发和利用互联网技术,围绕便民利民,创新社区治理服务模式,建立“党建云、服务云、志愿云”三朵云平台,设立办事“云柜”提供24小时服务,居民只要扫描云柜上的二维码,将自己需要办理的业务投放到云柜中,就能办理相关业务,大大方便了上班群众办事,有效实现基层党建、公共服务和志愿者服务的深度融合。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建立“e美生活——智慧社区便民服务体验店”,为居民提供日用品、家政服务、放心早餐、义仓义集等8项服务。在居民聚集地小区投放了100辆城区智慧便民果蔬直通车,实现“从菜园子直接到菜篮子”,使社区居民群众在家附近就能够买到新鲜菜、放心菜、安全菜。

创新多元参与途径     提升社区发展活力

突出培育孵化,实现治理社会化参与。立足于草根性社会组织、用好备案性社会组织、引进特色性社会组织,以群众需求项目为“梧桐树”,以优质社会组织为“金凤凰”,采取“备案一部分、注册登记一部分、引进嵌入一部分”办法,开展社会组织对接相亲会。支持有影响的社会组织发挥组织、指导、带动作用,提升社区社会组织服务能力和水平。在县级层面建立了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在镇街层面建立了社会组织联合会,社区内部建立社工室,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实现了常态化。

突出品牌引领,实现服务项目化运作。积极推行项目化运作、契约化管理的工作方式,明确了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在项目实施中的权责。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公益创投)、项目奖励,以及社会组织认领服务等措施,促进社会组织通过项目联系、资源共享、融合发展参与社区服务。政府年投入1600多万元作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社区服务,以社区“义仓义集”、星期四课堂、邻里互助站、社区技能学校、社区“公建民营”养老服务为代表的公益创投项目井喷式爆发。

突出示范带动,实现试点特色化建设。建立“社区+”工作体系,高标准打造社区+阵地、社区+信息、社区+专业、社区+创投、社区+活动5大平台,实现公共服务标准化、便民服务专业化、互助服务常态化。未来,全市将按照“搭建平台、规范提升、专业引领”两年三步走的计划,以街道为依托,筑牢社会组织服务阵地,在街道层面成立街道层面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以点带面、辐射周边,组建社会组织服务网,带动社区治理深入发展。

(投稿单位:陕西省宝鸡市民政局)

责任编辑:杨春晓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