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区金河镇洪水沟村南北狭长,东西地势顺金陵河畔由东向西呈不断抬升,八分坡地两分田的是其真实的写照,香椿种植曾是村上坡塬地居住群众家家户户种植的传统作物,“红油”香椿也成为洪水沟村的一个代名词,但地广,苗稀,采摘期短,还不便管理,始终是群众的一个“梗”,号称八百亩香椿并并没有给种植户带来富裕。区委组织部结对帮扶洪水沟村以来,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统筹各方资源力量,压实帮扶责任,做好“产业”扶贫文章,答好群众关切“问卷”。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和长远之计。如何搭上脱贫攻坚国家产业扶持的顺风车,让洪水沟村富起来,是区委组织部需要思考的问题。为此部机关帮扶工作队与村“两委”成员一起走村入户,并赴千阳学习考察,就发展香椿产业进行可行性调研,通过调研坚定了做优做强香椿产业,富“沟”里这一方百姓的信心。种植缺技术,便派干部陪同村“两委”人员“走出去”,远赴河南省官渡镇田庄村,山西省永济市幸店村学习种植技术及经营管理经验。种植技术不过硬,便将区管拔尖人才、农技专家“请进来”特聘为技术顾问,定期邀请到村开展技能培训,提供产业技术支持。项目缺资金,主要领导就与村干部一起到区农业局、区扶贫办等部门对接,争取项目立项,到驻地企业援助,先后争取100余万元,建成5个7000余平方米日光和温室大棚。疫情影响产品销售遇难题,机关干部就主动认购、帮助代销和带着村干部跑市场,邀请《宝鸡日报社》、宝鸡新闻网对外宣传,网络红人进行直播,通过“线上+线下”多管齐下,多家商务平台加盟,很快打开了销售通道。全村30户贫困户全部加入新态香椿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仅每年年底享受合作社产业分红,而且齐成科、郭金堂等有劳动能力的可以不出村在园区务工,有了稳定收入。传统作务方式的改变,破解了制约全村多年香椿产品结构单一、产业周期短、效益低等问题,“拔尖人才+村党支部+合作社”多重保障,让沟里的“红油”香椿真正“红”起来,成为贫困群众摘掉“穷帽”,持续增收的“硬支撑”。
区委组织部做好“产业”扶贫文章同时,在脱贫攻坚这一大“比武场”上, 28名机关干部精锐出战扛责任,各显其能比担当,有动用自身朋友关系帮贫困户找工作的,使贫困户实现转移就业;有主动联系医院安排贫困户就医,帮忙协调医生会诊,让贫困户就医更安心踏实;有帮助贫困户夏收秋收秋种,不嫌苦不嫌脏累,让贫困户农忙之际不再着急,有困难不再有忧……。齐胜荣家的养猪场修建了化粪池,猪舍环境大大改善,防疫水准也提高了,养猪产业日渐起色,归还了之前的欠款,土房变洋房,主动提出不吃低保,成为全市脱贫致富标兵、全区勤劳致富典范,荣登第三届自强励志“金台好人”。曾经为供养三个子女的郭金堂不再为孩子相继进入大学门的学费发愁,在孩子陆续就业时主动提出不给国家再增负担,让比他贫困的享受惠民政策。从小得了强直性脊柱炎的齐鑫,走进了省城就医,从看不起病到享受14余万医疗救助政策,让他重获新生能够站立行走,自食其力,再也不是父母的心病……。通过帮扶干部真情帮、倾力扶,干部与贫困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群众普遍赞誉和好评。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洪水沟村班子致富带富的能力增强了,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了, 村上的产业发展思路清晰了, 贫困户稳定脱贫了,成为全区村级党组织标准化示范村、全镇脱贫攻坚红旗村,产业发展走在全区前列,正在朝着一个脱贫有路、致富有门、发展有劲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