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秦都区坚持“三链”党建引领、精细为民服务,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辖区“一老一小”领域问题,不断增强服务温度和厚度,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丰富“活动”载体,激发扶老助幼活力
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在关爱老幼工作中的主力军、生力军作用。在“兴趣链”上突显“乐民”,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倡导文明新风尚,切实激发老幼工作新活力。
发挥组织作用,奏响惠民文化时代乐章。充分发挥党建联盟作用,建成近1000平方米的兴趣链党建联盟活动中心,组建兴趣社团党建联盟24个,创建芙蓉、聆水居、金泰等10个文艺界党建联盟示范社区,开展“十百千”活动,持续不断推出系列惠民文化活动。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组织开展各类庆“七一”文艺汇演千余场次。开展党史知识竞赛108场(次),讲授党史知识专题党课112场(次),展示书画、摄影优秀作品166幅,播放红色电影200余场。丰富了老人、儿童的业余生活,促进了睦邻和谐、友爱互助。
加强正面引导,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队伍130余人,举办《复学后的防“抑”》《绽放与自律》、《生命与健康》等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10场次。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开展“读好书”活动,向辖区青少年赠送价值10万余元优质图书,引导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发奋学习,振兴中华。
探索帮带模式,鼓励老年群体发挥余热。组织动员全社会,特别是“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模范、老专家),开展教育宣讲、社会实践、文化娱乐、结对帮教等活动。先后举办了“五老”讲党史、“红色之旅”夏令营、诗歌朗诵赛、演讲比赛、书画摄影大赛等活动,同时引导老年人,参与到垃圾分类宣传、环境卫生整治宣传等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中,使老年人老有所为,发挥余热。
拓展“服务”领域,保障养老育幼需求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健全服务体系,在“服务链”上突显“便民”,积极探索符合秦都实际的养老育幼模式。
部门联动各司其职,抓好服务不缺位。区民政局投资建成21家日间照料中心,规范辖区养老机构为辖区老人提供便捷服务;对贫困儿童、孤儿实施政策性帮扶。区教育局保障儿童义务教育,教育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儿童各类有关教育问题。区科技局建成9个科普e站,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为青少年提供有效的学习平台。区民宗局,关注少数民族儿童健康成长;区委宣传部、团区委、区关工委加强未成年人的正向引导,及时宣传精神文明建设,引领下一代健康成长。区法院、区司法局、公安局提供司法援助,保障老幼合法权利。区、街道、社区(村)“三级联动”,区残联、区妇联、区人社局、区卫健局、区医疗保障局、区老干局等相互配合,关爱老幼特殊群体,提供政策支持,开展各类社会保障工作等。
整合资源和谐共享,促进服务多元化。拓展141家“心心秦家”服务功能,试点推行“公益+市场”运营模式,实施适老化和无障碍信息服务,推行“代办帮办”服务。整合资源,协调区属中小学、市体育局等单位,开放文体场馆160余处,实现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创新探索“党建+党史+文旅”发展模式,建成咸阳首家党建主题公园,在游园的同时让老一辈重温历史,引导青少年接受党史教育。有效提升“三链”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和为民服务办事水平,推进“百名中医下基层”行动、法制进社区活动等,兴办各类利民实事4000余件。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探索服务新模式。持续推进“1+9”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打造84个社区“党建共同体”和“1+3”领导体系(即“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架构,织密城市基层党组织纵横到边、全域覆盖的组织体系)“1+5”联动机制(即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架构),建立小微权力清单,实行社区事务准入制度,全面提升社区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推行网格化“45678工作法”,即“四清楚、五查看、六必报、七帮办、八必访”,发挥网格员“八大员”作用,制作网格服务卡,有困难找“格格”,尽力为群众排忧解难。
筑牢“关爱”基石,彰显尊老爱幼情怀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工作模式,精准化甄别认定兜底保障人群,多层次打造综合救助格局,帮助特殊群体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结对帮扶送温暖。成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扶弱助残服务队、退役军人服务队等,与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对接,结成帮扶对子,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定期走访谈心,节假日帮扶慰问。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为辖区300多名弱势青少年发放慰问金8万余元,为10名特困生送去资助金5500元,为10余所困难学校捐赠鼓号器材、文体用品等教学物资。聘请辖区内35名企业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关爱大使,资助关爱教育活动20余场次,资助贫困学生20余名。
心系群众解难题。深入开展“五进五帮五提升”实践活动,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老党员)、进企业、进项目,用实际行动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对36名留守儿童实行动态跟踪,有的放矢地做好相关帮扶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创新建立住、养、医疗、康复一体化的综合养老机构,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养老服务。开设四点半课堂,为孩子们提供读书阅览、作业辅导、兴趣培养等服务,累计受益学生达5万余名,解决了家长接送孩子难等问题。
政策保障暖民心。关注特殊群体,改善辖区内两所特殊学校教学及生活条件。为178名残疾儿童提供免费辅具适配和相关康复训练项目。为全区4074名60岁以上残疾老人提供精准康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按残疾类别免费提供精准康复基本服务项目。对符合残疾标准的认知症患者和抑郁症患者,每年每人提供500元免费服药项目,对贫困精神残疾老人每年提供3000元免费住院项目等。给予关心关爱,促使他们以更加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勇敢面对人生挫折,提高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