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县聚焦大型社区治理乱、搬迁小区稳定难、三无小区无人管等问题,以强化党建引领为突破口,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不断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效能,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大型社区”蜕变“共治社区”
道北社区人口多、居住杂、流动性大,治理乱、管理难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白水县积极探索实施“一网三联四记五单”特色共治模式,着力构建“信息化支撑、网格化管理、智能化服务”基层治理体系,实现多元共治工作格局。
突出“一网”引领。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成立7大网格,建立党建服务、民政救助、城市建设、综合治理等6类32项“一网式”便民生活服务,真正实现“党建引领、一网通办”。突出“三联”融合。创建党建组织体系与网络治理体系联建融合,共驻共建单位、志愿者服务队、社会组织与网格小区联动融合,党员居民代表、红色物业与居民联办融合的“三方联管”机制,实现多元共治。突出“四记”驱动。创新推出“社区日记、网格长日记、网格信息日记、楼栋长日记”“四记”工作记录模式,坚持事事有记录、件件有结果,真正做到居民反映问题和各类诉求落到实处。突出“五单”服务。建立“居民点单—社区下单—网格员接单—物业承单—群众评单”的闭环处置机制和服务链条。截至目前,成立了志愿服务队8支,吸纳志愿者200余人,开展志愿帮扶活动37次,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80余项150余件。
“搬迁小区”嬗变“幸福小区”
雷牙社区李家卓易地搬迁安置小区由于居民构成特殊,文化意识、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距较大。为了助力搬迁群众更好融入小区,以创建“三型小区”治理模式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学习型”小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围绕“讲好社区向上故事助推居民观念转变”理念,开展“向心党课”“向上大讲堂”等主题宣讲活动160余次,实现居民思想观念从农村到社区的转变,从被动入住到主动融入的转变。“功能型”小区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打造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智慧社区、社工站等多种载体为一体的平台,有效解决小区“一老一小”问题。以小区老年人慢性病为例,由我县经验丰富医生坐诊,实现家门口的便利就医;以红星托管为例,托管负责接送管理学生,解决居民按时上下班的后顾之忧。“服务型”小区确保搬迁群众“能致富”。整合联席成员单位资源,合力打造白水县易地搬迁安置点“党建共同体”,以“1367”运行模式切实解决安置点后续发展问题。今年以来,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创业技能等培训20余场次,实现205人到雁中制衣就业,463人在周边涉农涉果企业就业,11户家庭在小区周边开设蔬菜摊、小吃点,解决辖区800余人就业问题。
“三无小区”蝶变“五有小区”
县委家属院小区系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开放式老旧小区,缺乏有效管理和日常维护、小区基础设施损毁严重。为妥善解决小区历史遗留问题,通过强组织、建机制、共协商、优服务等举措,使“三无小区”实现了“五有小区”的华丽变身。
强组织,夯实小区治理“支点”。以“党建引领”为总抓手,成立小区党支部,将在职党员、居民党员和退休党员纳入“三无小区”党支部成员。支部成立后,将党组织工作向网格楼栋延伸,明确楼栋长和网格员、信息员、调解员“一长多员”职责,制定个性化事项清单,向党建联席单位、社区直管党员、在职党员“吹哨”,让小区治理有了“主心骨”“带头人”。建机制,撬动小区治理“杠杆”。以“多方参与”为总基调,探索建立“民意调查机制、民主协商机制、长效管理机制”三个机制,完善细化“搜集协商事项—审议确定议题—会商表决—公开协商结果—监督执行—公开办理结果”的“六步议事法”,协调解决小区无路灯、停车难、独居老人居家安全等重点问题,确保小区内的事在小区解决。共协商,化解小区“千千结”。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整合联席单位资源,实施小区改造工程,建立居民议事平台,居民全面参与决策,协商议事成员根据居民意愿征集结果多次与施工单位沟通协调,定期公布改造进展情况,真正实现旧改大事小事“居民商量着办”。优服务,共筑邻里“幸福家”。以“凝聚党员,服务百姓”为主线,坚持五社联动,壮大社区治理参与力量。组织开展“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征程”实践活动、重阳节敬老爱老、困难帮扶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16场次,受益群众500余人。
供稿:白水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