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为解决搬迁群众办事难、管理难、融入难、增收难等问题,紫阳县强化党建引领,探索建立了以一个核心引领、两个清单定责、三化管理提质、四个聚焦促融入为主要内容的“1234”搬迁社区治理工作法,切实让搬迁群众在新家园住的安心、住的舒心。
建强支部战斗堡垒,筑牢基层治理“地基”。扎实开展组织设置好、班子建设好、党员队伍好、场所建设好、工作运行好、作用发挥好、社会评价优、品牌建设优的“六好双优”党组织创建和星级评定活动,创建“五星级”党组织5个,不断提高易地搬迁社区党建标准化水平。推行“导师帮带”制,组织10名搬迁社区干部参加教育培训、“擂台比武”活动,在社区治理、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等平台砥砺党员干部品质,培育后备力量64名,打造一支愿治理、善治理、敢治理的社区干部队伍。依托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设立党员先锋岗,围绕党建服务、社会保障、民政服务、信访接待、教育卫生等群众服务事项,切实把社区活动场所建成了党群连心的温馨家园、党建引领的醒目窗口,为6万余名群众做好服务。
制定两项清单,明确“两地”责任。明确迁出村负责搬迁户土地经营、林地管理、集体收益分配和分红、配合迁入地做好搬迁户防返贫动态检查排查等4项基本职责,确保搬迁群众在迁出地享有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惠农政策不变,土地、林地、荒山的确权办证权利不变,自愿流转权利等不变。明确搬迁社区12项基本职责,如办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代收特困供养补贴、调解社区矛盾等,让事关搬迁群众的就医、就学、各项补助权益落到实处。
凝聚各方力量,实行“三化”管理。持续实施社区“天眼工程”,利用全县大调解中心资源和物业信息数据,建立社区人口、就业需求、矛盾纠纷等信息库,从人口、通行、事件、用户等维度,分析社区关键要素信息,打通业务壁垒,为社区管理的决策提供依据,形成事件闭环流程,实行信息化管理。持续完善“社区党组织——网格(居民小组)党支部(党小组)——楼栋党员中心户”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将组织建设、疫情防控、公共服务、平安建设等各项工作纳入党建网格管理,及时处理居民诉求问题,实现“一张网覆盖、一站式处理、一揽子解决”,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和治理效能。持续推进“双报到”工作机制,86个单位441名党员下沉社区积极开展疫情防控、防汛防滑、义诊、捐助、环境整治等活动,把解决社区治理难题、居民操心事烦心事作为着力点,通过“特殊党日”“我为群众办实事”等主题党日活动让“双报到”真正成为“为民解难题”的过程。今年来,“双报到”单位进社区开展活动124次,为群众办实事2万余件。
扎实开展四大工程,促进群众融入。实施产业就业增收工程,成立易地搬迁社区就业创业服务站,建立“一户一档”信息台账,通过宣传发动、就业联动、培训拉动、党员带动、干部推动“五动联合”,发挥就业创业服务站“双向联动”机制作用。以新社区工厂吸纳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外出务工输送一批、职业技能培训转移一批、居家就业保障一批、扶持创业带动一批的“六个一”为抓手,着力构建搬迁群众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截至目前,全县105个社区工厂、7个农业园区及公益性岗位等提供就业岗位1200余个,外出务工2.79万人,高标准完成每户至少一人就业目标。实施基础设施完善工程,在安置区大力实施“六小”暖心工程,力争实现有条件的100户以上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小超市、小库房、小餐桌、小课堂、小厅堂、小菜园全覆盖,9个镇流转土地452亩,划分菜园4128份,15723名搬迁群众收益;7个镇修改建小库房,3642户13465人受益。在800人以上的大中型安置点完善安置区停车场、公共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配套和安全防范、消防设施等安全基础设施。实施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建立大修基金和物业管理长效机制,采取政府补一半、搬迁群众交一半的方式,用5年过渡期完成大修基金筹集;采取“532”奖补过渡办法,即政府第一年补助50%、第二年补助30%、第三年补助20,三年后搬迁群众自行缴纳物业费。实施文明新风引领工程,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构建集道德讲堂、传统文化、文明时尚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宣传教育阵地10个,统筹组建51支志愿服务队,依托法治讲台、道德讲堂等,积极开展“星级文明户”等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活动,弘扬文明新风尚,不断推进移风易俗,引导群众参与、支持社区治理。今年来,在搬迁社区开展“美好家园”靠大家、“法在心中”法治宣传主题活动、 “元宵节猜灯谜”“以赛促学守初心、以知促行担使命”运动会等活动100余场次。
(中共紫阳县委组织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