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城关镇仁和社区作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大型安置点,承载着15个镇1932户7946人的新生活。面对“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核心任务,社区党支部强化党建引领,构建“稳岗+拓岗”双轮驱动体系,推动居民就业率从76%跃升至94%,为搬迁群众铺就了一条可持续的增收之路。
党建引领强根基,构建稳岗就业“四梁八柱”。社区党支部将就业帮扶列为“头号民生工程”,通过三项机制筑牢服务网络。一是健全组织体系。建立“1+3+N”组织架构(支部书记牵头,党员骨干、企业代表、群众代表组成智囊团),每月召开就业联席会,精准对接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二是聚焦重点群体。针对“两低两高”(低学历低技能、高龄高就业意愿)群体,提供政策宣讲、岗位推荐、职业指导、创业扶持等精准服务,畅通外出务工、县城零工、社区工厂等就业渠道。三是深化党员联户。推行党员认岗、认事、认责“三认”工作机制,划分8个网格党小组,组织15名党员结对帮扶150余户群众。建立“一户一策”就业档案,动态摸排就业意向需求,累计办理就业业务500余件,解决诉求260余条。
精准施策破难题,锻造增收致富“多维引擎”。立足多元化就业需求,建立3000余名适龄劳动力就业台账,创新实施“三维分类法”。一是技能提升促就业。面向中青年群体,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和市场需求,常态化开展“订单式”、“定向式”技能培训,2025年累计组织修脚按摩、家政服务、小吃制作、电子商务、母婴照护等培训40余场次,覆盖1000余人次,确保“有技能、能上岗”,有效提升居民就业竞争力。二是巧手增收拓渠道。引导具备种植等技能的群众,打造“社区集市+线上直销”模式,利用微信群、朋友圈拓展销路,推动“手艺”变“收益”。三是灵活用工稳增收。针对季节性闲置劳动力,联合人社部门及零工市场,每年组织百余名群众赴茶企采茶,实现季度增收上万元。
创新载体拓岗位,激活社区经济“一池春水”。为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社区多措并举拓展就业岗位。一是社区工厂灵活用工。引进海利鑫毛绒玩具厂等两家社区工厂,除常规岗位外,创新设置工时自由、按量计酬的“家庭工”岗位,精准吸纳需顾家群体(如带娃妇女等)137人,实现月均增收2300元,特殊群体就业率提升50%,真正实现“顾家、增收”两不误。二是公益岗位托底保障。开发保洁员、助老送餐员等4类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42人。三是扶持创业激发活力。对接政策扶持居民自主创业,新增社区酒楼、超市、快递驿站等创业实体12家,直接提供就业岗位37个。
优化服务提质效,打造便民就业“十五分钟服务圈”。建成“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一方面,推动力量下沉精准服务,配备劳动保障协理员和技能培训招生专干,联动网格员定期走访困难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人家庭,动态更新台账,讲政策送信息。另一方面,推动供需匹配高效对接,运用“三清单”(需求清单、供给清单、服务清单)工作法,实现人岗精准匹配。联合专业机构,聚焦修脚足浴、特色烹饪、家政服务、毛绒玩具等易就业技能开展培训,并提供“培训即推荐、结业即上岗”的一站式服务。服务站运营以来,累计发布岗位750个,培训技能人员1200余人次(含修脚师974人、月嫂26人等),扶持创业58人,输送县外就业1100余人,促进县城周边就近就业360余人,实现社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供稿:紫阳县城关镇仁和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