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为破解社区治理顽疾,创新拓展治理路径,陇县城关镇整合优势力量,激活公共空间,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社会组织协同、多元主体参与、社区资源共享的“五社联动”治理模式,以党建为“舵”,以居民为“桨”,以创新为“帆”,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党建引领明方向。发挥党建领航作用,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红色治理立方”体系,以“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架构为载体,打造党小组组长、楼栋长、信息员“两长多员”微网格矩阵,完善权责清单,厘清职责边界,将党组织触角延伸至社区每个角落。实施“党员亮星工程”,将233名有能力的在册党员编入70个“红色微网格”,开展每天一次邻里守望、每周一次敲门行动、每月一次政策宣讲、每季一次环境整治、每年一次实事领办“五个一”服务。设立“党员先锋驿站”,整合政策咨询、事务代办等8项功能,让群众在家门口、楼底下享受优质便捷服务。
居民自治聚合力。积极培育居民自治氛围,创新推行“三议三办”自治机制,搭建小区“居民议事厅”协商公共事务、楼栋“小板凳议事会”解决日常小事、线上“东邻说事云平台”畅通居民意见表达渠道,收集社区建设、环境卫生、文化活动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200余条。整合党员代表、群众代表、职能部门及法律工作者等多方力量,成立先锋宣讲队、萤火虫巡逻队、矛盾纠纷调解队等6支自治组织,共商共议社区事务,引导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共建者”,形成“萤火虫效应”。设置优化居民自治积分兑换方案,对参与社区治理、志愿服务的居民给予积分奖励,通过免费兑换生活用品等,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有效破解群众参与“冷”、社区工作“累”的基层社会治理难题。
社会赋能添动能。建立“社区合伙人”机制,整合多元资源、创新协同模式,吸纳辖区企事业单位、驻社区“双报到”单位及个体工商户参与社区治理,推动治理模式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列出资源清单、需求清单、服务清单“三张清单”,通过走访入户、摸底排查、公开招募、群众座谈会等形式,把教育、医疗、文化等企事业单位,辖区的优质商户以及信誉好、技能强的专业人才吸纳为“社区合伙人”,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制定涵盖12大类、38项具体内容的项目清单,组织文艺演出、戏曲汇演、书画课堂等文体活动12场,开展免费义诊、法律咨询、帮办代办、消费惠民等活动25场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60余件,居民社区参与度和幸福感持续提升。
共建共享凝共识。构建支部主导、多元协同的“五联共建”治理格局,结合在职党员“双报到”机制,与21个辖区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开展组织联建、资源联享、服务联动、活动联办、难题联解。协调辖区内的学校向社区居民开放图书馆、体育场馆等设施,医院定期组织免费体检和健康讲座,社区党支部牵头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政策宣传、志愿服务等支持企业发展。组织民警、律师等进驻网格,通过“书记协调会”“板凳会”“社区接待日”等平台化解居民矛盾纠纷,组建“银发智库”,邀请退休干部、老党员、乡贤达人等为社区改造、民生实事、活动策划等方面建言献策,凝聚多方治理合力,实现社区搭台,居民、社会组织唱戏,企业、辖区单位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新格局。
数字赋能提质效。把智慧社区建设作为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点,全力推进社区智慧化建设,探索打造安全、便捷、宜居的智慧生活。融合“线上+线下”服务,设立“民情直通车”“云上议事厅”“随手拍”等功能模块,实现“数据跑腿替代群众跑腿”。“智慧东城”等社区云平台建成后,不仅保留了传统治理模式的温情温度,又赋予基层治理“耳聪目明”的科技支撑,提升了社区响应速度和群众满意度,为基层治理创新提供更多实践经验。截至目前,智慧平台共受理群众意见建议400余条,处理井盖破损等隐患问题85条,惠及群众6000余人。
供稿:陇县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