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城关镇仁和社区是“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2020年3月成立以来,逐步解决了1932户7946名搬迁群众的“安居”与“乐业”难题,推动就业率从76%提升至94%。
建强组织堡垒,凝聚就业服务合力
社区党支部将就业帮扶列为“头号民生工程”,由支部书记牵头成立就业帮扶小组,吸纳骨干党员、企业代表、群众代表参与,建立就业联席会制度,精准对接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围绕“产业培训强技能、社区工厂拓岗位、公益岗位兜底线”三大抓手,针对社区“两低两高”重点群体,落实“就业需求精准+推荐就业精准”服务机制,累计接待就业咨询1400余人次,办理业务500余件。
推行党员“认岗、认事、认责”机制,划分8个网格党小组,15名党员认领服务岗位,设立网格党员中心户,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架构。开展“党员联户促就业”活动,每名党员结对10-15户群众,建立“一户一策”就业档案,动态掌握群众就业意向与需求。
精准技能赋能,破解“有岗无人”困境
社区党支部以“技能培训+实践转化”为路径,提升群众就业能力,打通技能变现通道。建立3343名适龄劳动力就业需求台账,依托社区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开展“订单式”培训。截至今年6月,累计举办修脚按摩、家政服务、小吃制作、电子商务等各类培训40余场,1000余名群众掌握实用技能。
通过“社区集市+线上推广”模式,利用传统节假日在农贸市场设置摊位,联动社区超市、周边餐馆帮助群众销售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结合紫阳茶叶产业特色,联合人社部门组织百余名群众参与季节性采茶,实现季度增收上万元。
多元拓岗供给,化解“有人无岗”矛盾
社区通过“工厂吸纳+公益托底+创业带动”三维发力,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家门口就业”。
先后引进海利鑫毛绒玩具、瑞远服饰两家社区工厂,创新“精准人群、精准岗位、精准管理”模式,稳定吸纳137人就业,月均增收2300元。
针对困难群众无收入问题,社区开发保洁员、助老送餐员、儿童看护员、矛盾调解员4类公益岗位,托底安置42人,其中大龄劳动力17人、残疾人3人、弱劳力群体22人,保障困难群众基本收入。
同时,大力扶持群众创办社区酒楼、超市、快递驿站等创业实体并提供就业岗位,形成“创业带就业”良性循环。
优化服务体系,筑牢就业保障防线
聚力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实现服务“精准滴灌”。配备劳动保障协理员和技能培训招生专干,常态化走访困难家庭、零就业家庭和残疾人家庭,动态记录需求并宣讲政策。通过社区公告栏、微信网格群等方式及时推送岗位信息。
联合专业机构开展修脚足浴、特色烹饪等县域主导产业技能培训,推行“培训-推荐-上岗”一条龙服务。累计培训各类技能人才1537人,扶持创业58人,县外输送就业1100余人,县城就近就业360余人,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未来规划升级,绘就乐业增收蓝图
下一步,社区将实施“三个升级行动”:就业服务升级,深化服务站功能,拓展“季节性务工联盟”;产业发展升级,建设农特产展销中心,探索“居家就业”模式;治理能力升级,实施“红领青培”计划,创建“融合邻里”工程。力争两年内实现就业从“输血”到“造血”转变,人均年收入突破1.5万元,争创省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让搬迁群众真正实现“家门口安居、多元化致富”。
(供稿:紫阳县城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