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志愿者在西安市碑林区长乐坊街道环东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资料照片)。 受访单位供图
在西安市莲湖区桃园路街道第一中心社区,“萤火虫”志愿服务队成员每天穿梭在社区,守护居民的平安。
在西安市未央区徐家湾街道凤凰城社区,志愿者杨菊花几乎每天都来她的“有爱裁缝铺”,为辖区居民裁剪服装、修理手袋等。
在西安市灞桥区席王街道御锦二路社区,“二路帮帮团”的志愿者用贴心服务,持续温暖着万余名居民……
目前,西安市有注册志愿者228万人、注册志愿团体1.27万个、有效志愿服务项目12.1万个。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西安市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志愿服务提质增效的根与魂,从制度构建、基层实践到品牌打造,层层推进、久久为功,让“志愿红”成为古城西安最亮眼的底色。
健全志愿服务体系
8月30日,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航开路社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青兜兜”公益市集第23期活动在此举行。志愿者通过“历史回望”“志愿行动”“精神传承”三大板块,为社区居民带来兼具情怀与温度的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要走得远、做得实,必须有制度‘保驾护航’。”9月12日,西安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西安市以党建为引领,构建起“1+N”志愿服务制度体系——“1”即《西安“志愿之城”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从打造品牌、壮大队伍等6个方面明确18项任务,让志愿服务有方向、有路径;“N”则是起草《西安市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工作规则》等配套文件,为制度落地提供支撑。
党建引领下的多方联动,让志愿服务力量拧成一股绳。今年3月,“邻里守望 情满长安”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题实践活动在全市铺开,西安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市卫健、环保、文旅等12个部门,在200多个社区设立服务点,3000多名志愿者服务群众超2万人次。
党建引领下的“试点探索”已初见成效。在碑林区张家村街道,太白社区推行“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模式,通过打造“太白有爱”服务品牌,开展“邻里节”“文化进社区”等活动,以85%的居民参与率改变着社区治理格局。
目前,西安已在雁塔区、碑林区等地的8个社区开展“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试点,为志愿服务专业化探索出了新路径。
激发志愿服务新动能
义诊义剪、磨菜刀、修雨伞……9月1日,在雁塔区杜城街道融创珑府社区,“易修哥”凭借专业的技能、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社区居民好评。
2024年底开始,每月1日,融创珑府社区的志愿者会在社区便民市集支起“摊位”,为业主免费提供义诊、理发、缝补衣物、维修家电等服务。
社区是志愿服务的主阵地。西安市把社区志愿服务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抓手,推动志愿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
“我最喜欢剪纸课,志愿者教我剪出了大雁塔。”在西安市新城区韩森寨街道咸东社区托管班,学生李梓轩举着自己的作品说。今年暑假期间,西安市委社会工作部、团市委、市妇联联合社区党组织,推出“七彩假期”爱心托管班志愿服务,解决了学生家长“暑期带娃难”的痛点,得到社区群众普遍好评。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关乎民生,连接民心。“年纪大了,有些药放了多久都不记得了。你们帮我找出这些过期药,真是帮了大忙了。”8月23日,一位家住西安市阎良区兰园小区的居民说。
当天,陕建航城公司党支部联合阎良区振兴街道航空二路社区党支部开展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为老人量血压、检查药品保质期等,用实际行动诠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擦亮志愿服务“金名片”
立足历史文化优势,西安志愿服务正从便民服务向品牌塑造、国际交流升级,让“志愿红”不仅暖民心,还成为展示西安形象的“金名片”。
“大家看这件镶金兽首玛瑙杯,它的原材料来自西域,工艺却有大唐特色,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学生志愿者的讲解生动有趣,吸引中外游客驻足。
今年暑假期间,来自西安各高校的3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穿梭在文博场馆的各个点位,用自己热情的态度、专业的知识为往来游客提供义务讲解、咨询引导、秩序维护等服务,为传播古都文化注入青春动能。
西安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西安市建立健全“文博单位+高校志愿者”联动机制,共同推进文博志愿者招募、培训和激励保障,确保高校学子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利用志愿服务活动有渠道、有载体、有收获。
西安志愿者还走向国际,为中哈人文交流提供翻译等服务。在中国—中亚国际人文旅游专列赴哈萨克斯坦开展交流活动中,志愿者帮哈萨克斯坦民众了解西安的兵马俑、城墙,哈萨克斯坦小朋友围着志愿者学剪“小兔子”,现场充满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