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区是个老院子,一直没物业,电动车乱停、飞线乱拉、杂物乱堆,不仅环境不好,安全隐患也很大。”近日,说起小区的变化,家住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建南社区的居民李保国坦言,“自从有了小区邻里服务站,选聘了站长、楼院长,大伙都自发参与到小区治理中,现在小区新建了电动车棚、安装了充电桩,和之前相比简直大变样!”
作为西安市中心城区,碑林区是典型的老城区,辖区内78.6%的小区建于2000年前,基础设施薄弱、物业服务跟不上、群众矛盾纠纷多,社区治理面临挑战。近些年来,碑林区立足区情实际,以小区党支部为中心,创新打造119个小区邻里服务站,通过优化功能设施、下沉服务力量、促进邻里共治,将基层治理触角延伸到居民家门口,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破解老城区治理难题的新路径。
小区建起邻里服务站
不久前,水文一社区80岁的李惠玲老人来到院子里的小区邻里服务站,在站长吴金生的帮助下,不到10分钟就办好了高龄补贴的申报。“以前办这事儿得拄着拐杖跑社区,现在在家门口就办好了!”李惠玲说。
碑林区以老旧小区为重点,以覆盖500户左右居民为服务单元,按照“有组织、有阵地、有人员、有经费、有制度”的“五有”标准,积极盘活小区门房、物业用房等“金角银边”,建成119个小区邻里服务站,因地制宜嵌入养老托幼、休闲娱乐、家政维修等服务功能,让群众下楼就能找到组织、享受服务。将小区邻里服务站作为近距离了解民情的“探头”,将群众诉求分类纳入实事、好事、难事“三张清单”,统筹解决房产证办理、天然气开通、子女托管等一批群众关心在意的“大事小情”。
“以前遇到点事,不知道去哪儿说、该找谁解决。”家住物探队小区的居民张国政说:“现在小区邻里服务站大门常开,天天有人在岗,我们有了说话的地方,也知道该找谁反映问题,心里感觉特别有底!”
“三长”补齐力量短板
家住南院门106号院小区的居民赵会新是一名有44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小区党支部书记兼小区邻里服务站站长。自去年上任以来,他带着7名楼院长,先后帮助街坊邻里解决了200余件矛盾事项。今年7月,赵会新多方协调资源,仅用一周便修缮了小区年久失修的排水系统,彻底解决了雨天积水问题,居民纷纷点赞:“以后有困难就找赵站长,准没错!”
老旧小区治理难,难在力量不足。碑林区把“有人管事”作为小区邻里服务站建设的主要目标,坚持内部挖潜、外部引援,组建小区邻里服务站站长、楼院长、服务长“三长”队伍,由小区党支部书记担任站长,选拔居住在小区、群众基础好、服务意愿强的党员群众担任楼院长,选派机关党员、社区工作者、社区民警担任服务长,有效弥补了治理力量不足的短板,实现了老旧小区从“无人问”到“有人管”。
如今的碑林区,每一个老旧小区都活跃着“三长”的身影,他们常态化开展“进家门、访家情、问家难、知家需、拉家常”的“五到家”活动,及时掌握群众诉求、安全隐患和矛盾风险,履行党建联络员、信息收集员、政策宣传员等“八员”职责,已成为老旧小区治理的“中坚力量”。
“四邻工作法”协商共治
8月1日,仁厚社区星币传说小区邻里服务站组织开展了“碑邻里 常相聚”惠民演出活动。精彩的魔术表演引发居民阵阵惊叹,秦腔联唱醇厚悠扬,马戏表演逗得孩子们欢笑雀跃。“过去邻里之间比较陌生,现在我们通过睦邻议事会、小区邻里节等载体,让大家拉近了距离,很多事情都能相互协商、相互帮忙解决。”社区党委书记王梅说。
碑林区充分发挥小区邻里服务站建在小区,“三长”住在小区的“人熟、地熟”优势,全面推行邻里事项邻里议、邻里问题邻里治、邻里矛盾邻里解、邻里活动邻里办的“四邻工作法”,搭建睦邻议事会、小区板凳会等议事协商平台,创设“小红船直播间”、“民情气象站”等服务载体,组建以“三长”为骨干的纠纷调解服务队,常态化开展“碑邻里 常相聚”小区邻里节活动,积极营造“熟人社区”氛围,引导群众从“生人”到“熟人”再到“亲人”转变。
“我们建设小区邻里服务站,就是想通过打造一个阵地、固化一支队伍、建立一套机制,把老旧小区治理好,把群众服务好。”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陈文君说。
小区邻里服务站运转以来,已累计为小区居民提供家电维修、代买代办、日间照料等个性化服务2300余次,协调解决停车管理、物业服务、环境整治等小区治理难题1400余件,组织开展邻里活动490余场,全区信访发生率、公安接警率均明显下降,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