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城市党建 / 正文

西安市碑林区:“党建+融救联助”服务体系 破解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5-10-09 17:28 作者:席军良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如何保障城市社区困难群体的生活水平,使他们不断迈向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时代重任。碑林区以健全“党建+融救联助”服务体系来破解困难群众需求有效供给不足的难题,是把人民群众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党建+融救联助”的实践

碑林区是西安市中心城区,总面积23.37平方公里,95%以上区域处在二环以内。常住人口75.68万人,城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2万人。辖区8个街道、105个社区、1357个小区,2000年以前建成的小区占总数的78.6%。60岁以上户籍人口占比超过20%,辖区内有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6人,孤儿5人,失独人员1064人,空巢老人433人,残疾人11853人,低保在册2836户3637人,整体呈现人口集聚度高、老龄化程度高、困难群体多、老旧小区多、硬件基础弱等特点。

作为老城区,辖区困难群体基数较大、致困原因复杂多样、困难情形各不相同,困难群众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的特点。传统的物质救助虽然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方面发挥了兜底作用,但还存在救助功能相对单一、灵活度不够、难以解决困难群众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问题,在生活照料、居家服务、心理慰藉、能力提升等专业化服务方面还存在“管不到”“扶不好”“帮不全”等情形。

要坚持党建引领,紧紧围绕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把服务老百姓的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让全体人民迈向共同富裕可观可感,碑林区以解决城市社区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导向,构建以党建为引领、以社区为主体、以小区邻里服务站为平台,党政部门、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志愿服务等多元融合、精准帮扶的“党建+融救联助”服务体系,打造了温暖有力、综合全面的“帮扶互联网”。

“党建+融救联助”的做法

(一)强化“四级联动”,凝聚救助合力。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基层治理的根本保障。碑林区构建党建引领下的区—街道—社区—小区“四级联动”体系,强化整体协同、上下贯通的“党建+融救联助”合力。

强化区委“领导力”。区委加强对基层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和协调指导,成立由区委主要领导牵头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把区级职能部门的基层治理力量和“党建+融救联助”资源统到一起,构建起区委统一领导、组织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狠抓落实的“一盘棋”工作格局。

提升街道“统筹力”。以实现“街道吹哨、部门报到”为目标,统筹设立“五办两中心、一支综合执法队”,推动街道集中精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在8个街道普遍建立由街道党工委牵头,驻区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参与的党建联席会,统筹区域内党政资源、社会组织、驻地单位、爱心人士及其他力量,不断强化“党建+融救联助”合力。

发挥社区“组织力”。适应基层治理新形势,将105个社区党支部全部升格为党委,将社区内小微组织党组织划归社区管理,普遍组建由社区党委牵头,物业公司、业委会负责人、社区民警等参加的社区党建共建联合会,通过定期召开议事协商会议,推动“党建联抓、服务联做、融救联助”。

增强小区“凝聚力”。在全区1357个小区设立539个小区党支部,选派党建指导员130名,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同时,以困难群众相对集中的老旧小区和无物业小区为重点,成立119个小区邻里服务站。由小区党支部书记兼任站长,推选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党员群众担任楼院长,选派机关干部、社区工作者、片区民警担任服务长。发挥服务站建在小区、站长和楼院长住在小区、服务长定向联系小区的力量聚合优势。

(二)建立“四项机制”,整合救助资源。碑林区从“建制度、抓协同、促分类、强响应”入手,着力构建政策完备、资源聚合、齐抓共管的“党建+融救联助”工作格局。

建立制度保障机制。制定出台《碑林区推行“党建+融救联助”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推行“社会救助大礼包”制度的通知》《社会救助“现金+服务”救助服务模式的实施办法》等制度文件,完善了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3+1”的分层分类救助制度体系,构建了“党建+融救联助”的制度框架。

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建立组织、民政、医保、卫健、教育、住建等22个党政部门参与的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政策会商、难事共解、急事快议”方式,及时解决特殊家庭子女关爱资助政策制度、特殊时点专项救助政策共议、罕见病患儿医疗救助、受灾家庭临时救助等急难个案,并在救助信息等方面实现了各部门共享互用,有效保障了“融救联助”顺利推进。

建立“分圈救助”机制。采取小区邻里服务站上门摸排和群众主动申报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困难群众的困难程度和致困原因,划分出救助圈层,其中以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为核心圈、以低保边缘人口为中间圈、以支出型困难家庭为外围圈。实行分圈监测、分类救助。根据不同圈层家庭的需求和致困原因,再细分为发展型、扶助型、急难型等需求板块,实行分圈、分块、动态管理。

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在全区105个社区建立“融救联助工作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1名,专业社工1名,做到“有人办事、有场所议事、有经费保障”,各社区成立了由社区党委书记担任队长,社区工作者、医护工作者、志愿者等组成的“急难服务队”,共计740名服务队员“随时备战”,在群众遇到急难问题时,第一时间提供上门生活帮扶、帮办代办、心理疏导等服务。同时在小区邻里服务站建立完善民意收集、问题响应、解决反馈工作流程,推动困难问题就地解决。

(三)聚焦“四个维度”,盘活救助资源。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以小区邻里服务站为一线平台,形成“党建+融救联助”“1+5”清单,不断扩容救助“资源池”。

以需求牵引提高救助“精度”。发挥小区邻里服务站“哨点”作用,通过“敲门行动”“e救助”监测平台、“小红船”直播间、“一横四纵”社会救助监测预警网络等“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将主动发现困难群众的哨点前置到小区院落,做到“哨响人到、助到难除”,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主动发现、主动救助网络,对在册低收入家庭及有实际困难但未纳入政策保障的家庭开展走访摸排4652人次,并按照类别建立“需求清单”。

以集成政策延展救助“广度”。统筹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慈善救助等17个部门、53项社会救助政策,梳理了全区各职能部门的政策清单,汇编《碑林区“融救联助”工作手册》《碑林区社会救助申领攻略》等,实现救助融合“一张单子”,构建救助政策联动协调机制,确保政策类救助全覆盖。

以扩容资源增加救助“厚度”。通过区街联系包抓、社区上门摸排、小区邻里服务站常态走访的方式,建立《社会救助政策清单》《社会组织服务清单》《驻地单位帮扶清单》《爱心人士帮扶清单》《居民生活百事通清单》等5项社会救助资源清单。汇聚辖区内98家社会组织、469家驻地单位、326名志愿者及1500余家生活服务企业,成功链接各类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救助服务达3100余人次。

以数字赋能提升救助“速度”。创新研发“碑林区融救联助管理信息平台”和“融救联助”小程序,集一键求助、救助导航、资源汇聚、服务地图、供需匹配、过程管理、跟踪回访等功能为一体,实时生成直观可视、可查可访的救助“云图”,有效提升“融救联助”效能。通过平台助力,积极探索无偿、低偿、有偿的多层次社会化服务供给方式,分类满足居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人口的实际需求,精准解决一家一户的个性化需求。

(四)突出“四个精准”,提升救助质效。坚持把精准识别、精准帮扶作为“融救联助”的关键所在,不断提升社会救助惠民生、得民心的能力和水平。

精准锁定“救助对象”。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以困难家庭为单位,全面分析辖区3200余户低收入家庭情况,分类匹配救助政策、志愿服务、慈善帮扶等资源,实现救助更精准。如辖区低保对象韩某在父母相继去世后,自身因视力残疾而极度悲观。朱北社区党委及时开展“融救联助”,链接爱心人士资助让他参加为期四个月的盲人按摩系统培训后,又帮助他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开设“韩氏推拿工作室”,现在每月3500元以上的稳定收入,顾客的好评,让其生活重归美好。

精准匹配“救助资源”。根据“需求清单”中的低收入家庭困难因素,从“政策清单”中匹配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急难救助等政策;从“服务清单”中匹配助老、助残、助学、助医等“组合式”服务。近两年来,累计基本生活救助4589人,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专项救助3.8万人,急难救助1117人。

精准实施“招善引爱”。以“党建+救助”为抓手、以社区党组织为纽带,精准分析各类慈善组织、爱心力量的特点和优势,让社会力量在救助帮扶中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实现困难群众救助精准化。如推进“服务类救助”,为辖区困难群众提供“触手可及”的家居保洁、日常生活照料等4大类22项基本生活服务;实施“美居行动”,为257户困难家庭提供“基础装修+家电配置”扶助;实施“赋能行动”,累计为困难家庭提供服务类救助1.6万人次、4.9万小时。

精准做实“闭环管理”。建立“主动发现—细分需求—供需匹配—提供转介—问题解决—跟踪回访”的六步工作法,根据困难群众实际需求靶向施策,确保供需匹配、转介到位,实现救助帮扶由“单线”到“闭环”转变。目前,共解决困难群众问题600余项,开展个案服务217人次、小组服务1135人次。同时建立了多部门联评、群众直评、第三方测评的“一揽子评价机制”,以评促行、以评促优,推动“党建+融救联助”做实做细做精。

“党建+融救联助”的实践成效

碑林区聚焦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强化党建引领高效聚合“五社”之力,提升“融救联助”的温度、速度、精度。

(一)强化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放在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更有温度的服务上。发挥社区党委统筹协调作用和小区邻里服务站“最后一米”作用,通过深化“党建+融救联助”服务体系,把基层治理的底盘落在城市特殊群体身上,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把各类党建和服务资源整合到一起,形成协同救助、多元救助、社会救助的困难群众“保障网”。

(二)推动了社会救助转型升级。通过构建“党建+融救联助”服务体系,在社区、小区两个层面培养了数量多、业务精的工作队伍,推动社区社会救助由“被动协助”向“主动作为”的转变,通过发挥小区邻里服务站“困难群众规模小、紧急响应速度快、链接服务更灵活、帮扶困难家庭近、面对面服务更温暖”的优势,扩大了全程式、陪伴式、“绣花式”救助服务的覆盖面,进一步提升了社会救助惠民生、暖民心的能力和水平。

(三)实现了困难救助就地解决。通过整合救助资源,以党建引领开展融合救助,针对困难群众因户施策、对症开方,实现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精准化、个性化、专业化的解决,提升了社会救助集约化、精细化发展水平,通过社区党委对困难群众“面对面、手把手、心贴心”服务,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使困难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主动关怀、感受到多元支持、综合救助的温暖,也起到了“救助一户、温暖一片”的效果,打造了碑林区在社会救助领域的“枫桥经验”。

(四)拓宽了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党建+融救联助”服务体系增强了区、街、社区、小区对社会力量、爱心人士、市场主体等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链接能力,拓宽了服务类救助的实施主体、覆盖范围,培育了更多具备专业化社会救助服务能力的组织,畅通了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渠道和“端口”,进一步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积极性,使困难群众的社会支持系统“安全网”更加安全、稳定、全面。

“党建+融救联助”的经验启示

碑林区构建党建引领、信息聚合、资源融合、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机制,有效提升了困难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

(一)党建引领,构建与发展相契合的社区治理机制。健全的机制是推进社区治理的有效保障。强化党建引领,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形成“区—街道—社区—小区”四级空间边界明确、权责关系清晰、协调一体联动、管理闭环完善的社区治理机制,夯实了社区工作由“管”到“治”的组织保障。

(二)为民导向,让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不断实现。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社区治理成效的衡量标准,始终坚持为民服务宗旨,围绕为民、便民、安民等方面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向小区延伸,依托小区邻里服务站,努力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针对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精准化、送上门的服务,把社区工作做到位做到家做到群众心坎里。

(三)改革创新,满足多元化需求的社区治理探索。针对不同小区的特点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推进小区分类治理,创新推出小区邻里服务站、嵌入式以床养老服务等为民服务新模式,很好地契合和适应了老城区社区治理的新特点新要求。鼓励“个性化”实践探索,在解决共性问题的同时不断解决个性问题。

(四)系统集成,打造有序参与的社区治理体系。发挥社区党组织居中协调、整合资源的作用,畅通参与社区治理途径,引导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类党建和服务资源有序参与社区治理。推进公共服务、市场服务、居民互助服务均衡发展,构建“多元参与、协同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五)强基增效,推动社区治理向精细化方向迈进。通过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治理等方式畅通社区治理“微循环”,提升服务质效,通过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将“硬改造”与“软治理”相结合,真正把基层建设基础筑牢夯实,聚焦破解社区治理中存在的瓶颈问题,真正让服务实起来、让社区强起来。

供稿: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孟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