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城市党建 / 正文

西安市长安区:党建引领“小网格” 凝聚治理“大合力”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5-10-11 15:34 作者:王旭

近年来,长安区坚持将党建引领作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根本路径,通过织密组织体系、推动力量下沉、创新服务机制,着力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格局,持续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和服务优势。韦曲街道申店渡社区聚焦治理难点和居民需求,以“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多元参与、精细服务”为工作主线,积极探索将“民有所呼、我有所行”落到实处的新方法、新载体,有效激发了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

织密组织体系  筑牢治理“桥头堡”

社区将构建严密有力的组织体系作为首要任务,建立健全“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把党支部建在小区、党小组设在楼栋、党员身份亮在门口。目前,社区已成立5个小区党支部、1个联合党支部,并选派4名党建指导员下沉指导,确保了党的组织和工作在社区治理各环节的有效覆盖,真正让组织的“神经末梢”成为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的“治理前哨”。

为实现组织优势与治理需求精准对接,社区全面推行网格化治理模式,根据地域和人口分布,科学划分3个基础大网格、12个责任微网格。通过整合全职网格员、社区干部、在职党员、物业人员、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入网入格,形成了“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的运行机制。特别是在物业服务领域,大力推行“红色物业”建设,通过社区党委同小区党支部交叉任职,强化党组织对物业服务的引领和监督。

搭建协商平台  畅通治理“微循环”

社区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服务载体,搭建协商平台,推动治理模式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发现转变。每月开展“移动办公桌”和“同心共治”网格接待日活动,将服务窗口前移到小区院落,现场办公、直面问题,实现“需求在网格发现、资源在网格整合、问题在网格解决”。为畅通居民发声渠道,社区精心打造了“邻里圆桌会”和“居民议事亭”等开放式协商平台,围绕停车管理、环境整治、宠物饲养等身边事、烦心事,积极引入民警、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参与协商,共同寻求“最优解”。这种“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议事模式,有效推动了社区治理从“投诉即办”的被动处置,向“未诉先办”的主动服务升级,提升了治理的预见性和精准度,居民满意度显著增强。

汇聚多元力量  激活治理“新引擎”

社区敏锐把握社会结构新变化,不断拓宽参与渠道,将各类新兴群体和志愿力量转化为社区治理的“生力军”。建设集休息、饮水、热饭、充电等功能于一体的“红色驿站”,为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户外劳动者打造“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累可歇脚”的温馨港湾。着力创建“骑手友好街区”,协调解决他们面临的“进门难、停车难”等实际问题。同时,社区巧妙引导这批熟悉街巷、机动灵活的“小哥”担任民情信息员、文明宣传员,使他们成为穿梭于城市大街小巷的“移动微网格员”和“流动哨兵”,在异常情况预警、社情民意传递、应急突发事件初期处置中发挥了独特作用。社区还大力培育扶持各类志愿服务队10支,由退役军人组成的“红星志愿服务队”常年义务为居民维修小家电;“情暖银丝小剪刀”志愿服务队坚持每月15日为65岁以上老人免费理发。

办好关键小事  提升治理“暖温度”

社区始终将办好一件件民生“关键小事”作为工作的落脚点,让治理充满民生温度。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每年通过多种渠道征集并扎实办好“社区年度十件实事”。近年来,加装电动车充电桩、增设机动车位、建设垃圾分类棚亭、共建社区书屋等一批惠民项目相继落地,解决了居民的急难愁盼。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社区开设寒暑假公益托管班,提供作业辅导、兴趣课程;对独居老人推行“每天一个问候电话、每周一次上门走访、每月帮助实现一个微心愿”的“三个一”关爱制度,让温情服务触手可及。社区还持续优化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将其打造成集便民服务、文体活动、党群议事于一体的“一站式”共享空间。开设的瑜伽、舞蹈、朗诵等公益课程和多样化活动,使其成为居民喜爱的“家门口会客厅”。

供稿:长安区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孟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