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党建综合 / 正文

延长县:紧贴市场竞争 做强农业产业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3-08-04 16:31 作者:贾 寰

农产品终究要面向市场,而如何让农产品在市场上能站稳脚、受欢迎显得十分重要。延长县紧扣“地域特色,品质优先”思路,依托有机农特产品基地县创建,从项目谋划、科技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着手,坚持把苹果、西甜瓜、红薯等具有延长特色的农产品做大、做优,让延长农特产品卖得出去,卖得上价钱。

强培训、育人才。抓住“管理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关键作用,挑选“精兵强将”,在农业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坚持以岗定人,把专业技术型人才进行整合,分批次对果农、菜农、粮农以及养殖户在理论学习和实操技术上进行培训,扎实推进“双千培训”计划,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双向学习,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农民技术管理水平。挖掘焦成宏、冯毅、冯丹斌等一批“田秀才”“土专家”,建立乡土人才库,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逐步形成“点、线、面”融合的人才结构,为后续新理念、新技术的运用增添动力,为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扩规模、提质效。结合产业发展现状,在规模上思考再次拓展和突破,聚焦“果菜提质增效富民”战略,围绕“塬区苹果,川道棚栽”产业布局,谋划最具亮点、最吸引眼球的项目,以自身优势弥补短板和弱项,在优势中寻求填补空白的思路和方法。立足32万亩苹果产业优势,强化“五大技术”推广应用,创建“五好果园”22个,县级核心区12个,发挥引领示范作用,2023年力争实现产量37.8万吨、产值19.2亿元。紧扣西甜瓜、番茄等棚栽特产发展势头,完成500亩日光温室建设,400亩日光温室改造,300亩拱棚建设,力争实现瓜菜产量13.7万吨、产值2.6亿元。依托黄河沿岸独特的自然条件,发展老品种红薯1.6万亩,加强育苗、种植、储藏、包装等生产环节之间的联系,在产业链形成的基础上实现由细到粗的转变,使红薯成为增收致富的又一支柱产业,全力推动红薯生产基地县的创建。

育龙头、延链条。围绕“龙头带动,链条延伸”,向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子上迈进,重点针对中国供销集团延长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延安中果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源新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火焰山红薯专业合作社等龙头企业,在政策支持、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多个方面上“做文章”,采取局领导包抓服务机制,全员深刻领悟联络员、服务员、宣传员“三员”角色,为企业着想、为企业解困,尽最大能力提供便利。多搞活动强联系,发挥龙头集群带动效应,在产业园区举办农产品以及农资展销会,创造条件,把上下游产业有机联结在一起,形成以白家川为核心的果业产业园,以黑家堡为核心的菌棒产业园,逐步向农、工、科、贸一体化发展,提升农业产业整体实力。

创品牌、拓市场。按照“品牌就是竞争力,市场就是风向标”这一思路,聚焦“营销增效”,既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也把握重点和细节,着力扩大对延长苹果、红薯、小杂粮等具有地理标志的特色农产品的营销,结合现有的消费观念,在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销售、售后等各个环节上动脑筋,让每一个环节都能清晰透明,具体化、形象化,在确保品质的基础上与消费者的感受联系起来,产生共鸣,从而达成购买,不断刺激市场供求关系。通过外出考察、实地调研,学习周边县区关于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的好经验、好方法,主动出击,积极与本公司建立联系,座谈交流、拓展视野、寻求思路。以省、市主流媒体和电商平台为桥梁,扩大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提高知晓率,促进品牌转化。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品牌培育和市场拓展中的作用,引导其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合同和服务契约,通过一系列“组合拳”让农产品实现销售不愁、品牌认可、产值增加的效果。

(供稿:延长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杨春晓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