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了20多间闲置农房发展民宿,去年,村集体增收12万元,大伙儿腰包也鼓了。”8月11日,柞水县营盘镇药王堂村的一户村民院落里,潘茂斌和围坐在一起的群众翻看着账本,嗓音洪亮。
潘茂斌是药王堂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去年,他带头打造了“尘外三十里”“芸苓雅居”民宿,通过“改造+租赁”唤醒了沉睡的集体资产。
潘茂斌是柞水县为破解村级组织“头雁”能力不强、人才缺乏之困,精心蓄养的后备干部代表。
柞水县委组织部部长杜晓宁告诉记者:“面对村级带头人队伍建设的紧迫课题,我们创新构建‘链条式’培育储备机制,在‘选苗’‘育苗’‘护苗’3个环节持续发力,选拔更多优秀人才充实村级后备力量队伍。”
目前,柞水县已储备130名村级党组织书记。这支队伍的平均年龄为42岁,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比92.3%。
据介绍,柞水县出台村级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标准,规范程序,重点从村两委干部、优秀党员、农村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等本土人才中挑选人才,并建立在外优秀人才常态化联系机制,广纳贤才。选拔过程中,召开分析研判会6次,对换届任务重的村还要开展3轮次深度调研。
“镇村干部多次上门家访,给我分析现状、解读政策、描绘蓝图,坚定了我回村为父老乡亲做事的决心。”37岁的乾佑街道梨园村后备干部王炳洋说。
柞水县选拔的130名储备干部中,像王炳洋这样心系故土的返乡人才已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好苗子更需精心培育。柞水县摒弃单一的灌输方式,打造“专题培训+结对帮带+跟班锻炼”立体培育体系。每季度,镇联村干部会围绕村级重点工作组织业务培训。
尤为关键的是“1+1”结对帮带制度。柞水县为每名后备干部配备一名镇(街道)科级领导作为导师,以“一人一策”形式为后备干部定制成长计划,在思想、工作、经验上进行传帮带。曹坪镇沙岭村的吴朋朋,就是结对帮带制度的受益者。
去年,吴朋朋回乡创业并被选为后备干部。在导师指导下,他组织周边3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带动人均增收5万元。
在返乡人员院落会上,村民周寅福握着吴朋朋的手说:“家门口就能挣钱顾家,多亏了你。”
据了解,柞水县目前已结成130对像吴朋朋和导师这样的帮带对子。
动态管护方能确保活水长清。柞水县坚持“从严管理、优进绌退”,将后备力量培育纳入镇、村两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通过建立详细台账全程记录后备人才基本情况、工作实绩和奖惩信息;定期联合县纪委、政法委、公安局、农业农村局等13个部门进行资格联审,严把入口关、纯洁关,让“能者上、庸者下”。
今年以来,柞水县根据实际表现动态调整后备力量24人。
从药王堂村盘活资产带民富的潘茂斌,到沙岭村组织群众务工促增收的吴朋朋,柞水县通过精心“蓄水”、科学“养水”、动态“活水”,让村级“领头雁”后备人才的池水日益丰盈,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生生不息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