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中心门口挂的牌子规范了、群众办事需要开具的证明大大减少了、在便民大厅办事省时省劲,还少跑腿……这些看得见的变化、感受到的幸福,是甘泉县以党建引领破解“小车拉大马”难题的实际成效。
近年来,甘泉县不断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创新“六微”服务模式,紧盯基层治理关键环节,统筹社会资源,将力量向基层一线延伸,着力在轻车、壮马、畅路、聚力四方面使劲,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赋能,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轻车”减负让马车轻松上路
以前基层的日子可太难了!各种报表、台账、检查等应接不暇,有的社区光是填表格,就得花掉大半时间。美水街道太皇山社区干部吐槽:“一周7天,4天在准备迎检材料,剩下3天忙着补日常工作。这哪还有精力服务群众?”
如何解决应对检查多、填表多的问题,如何解决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甘泉县坚持党建引领带头“开刀”,要求各部门单位学会“做减法”,通过定期召开“县级——乡镇(街道)—社区”三级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城市基层治理痛点、难点问题。并全面优化权责清单,推动基层责权一致、责能一致,杜绝“责任甩锅”,有效防止部门在基层治理中“事下人不下、责下权不下”的不对等现象。
“小马”赋能让“小马”变成“壮马”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基层没人干活,啥事儿都干不成,过去,不少地方社区工作者待遇低、晋升难,年轻人来了留不住,队伍可以说青黄不接。
如何推动资源、力量、服务向一线集聚,做好提质增效的“加法”?近年来,甘泉县全面推动工作力量充实一线、办事权力下放一线,按照《延安市社区工作者薪酬管理办法(试行)》,全面实行社区正职、副职、工作人员“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选优104名精干人员充实到社区“两委”班子,并先后招聘社区专职工作者21名,将其列入街道重点培养后备干部行列。从社区党组织书记中招录公务员4人,7名工作者已晋升为社区正职,3人为社区“两委”委员。全面加强社区工作者能力素质培养,建立社区支部书记轮训制度,累计选派优秀社区支部书记参加中央、省、市培训6期17人次,提升了社区党组织书记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的能力水平。充分发挥社区“微力量”作用,组建“红袖章”巡逻队、爱心义剪队等志愿服务队6支,吸纳外卖骑手、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参与社区治理。美水街道北关社区组建“红色先锋队”,组织开展政策宣传、环境整治等活动120余场次,服务群众1万余人。
“畅路”提速让“马车”快速奔跑
以前群众去社区办事,经常遇到“来回跑”的情况,办个准生证,得跑社区、街道、卫健等部门;开个证明,要找好几个负责人签字,这不仅让群众烦,基层工作人员也累——重复解释、重复跑腿,效率低还容易出错。
方便群众办事是基层治理重点之一,如何提升群众办事效率?甘泉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指挥棒”作用,根据群众需求,建立了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大厅),并设立综合服务窗口,整合民政、社保、计生等业务,推行“一站式”服务,让群众进一扇门,就能办多件事。建立完善“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将党建、民生、治安等服务事项纳入网格管理,通过“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模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30余件。南关社区成立的“红色代办”服务队,社区网格员、辖区党员志愿者担任代办员,定期上门了解群众需求,为特殊群体提供代购、代缴、代办等一站式上门服务,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
聚力增效让“马车”驶向民心
“轻车”“壮马”最终目的还是要为群众办好事,要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出击”,要“精准滴灌”让服务基层不流于形式。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水平,甘泉县创新推行“六微”治理模式,着重破解党建引领城市社区基层治理“服务不细不周”的问题。以“双报到、双评价”工作机制为重要抓手,深入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与基层治理工作,动员2200多名在职党员下沉一线、服务一线、融入一线,征集“微心愿”930余条,点亮“微心愿”380余条。坚持条块结合,织密“微网格”提升社区治理精度。建立“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优化整合政法、民政、信访、应急等各类资源网格63个,确定网格长30名、网格员63名,明确工作职责和管理办法,做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办好格中事”。坚持吸纳和补充基层治理的新力量。广泛吸纳新就业群体参与社区治理,打造太皇山社区“驿家亲”红色驿站,吸引了130余名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驻足歇脚,积极组建“先锋骑手”“先锋司机”志愿服务队,架起了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化身社区“网格员”深度融入城市“肌理”,充分发挥“移动探头”“随手拍”作用,让新就业群体逐步成为基层治理的新力量。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破解“小车拉大马”难题,任重道远,只要从“大车”减负、“小马”赋能、划清权责等多向持续发力,以改革精神创新推进治理转型,激发基层干事活力,就一定能让基层这匹“马”越来越壮,拉着为民服务的“大车”稳稳向前,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整体效能。
供稿:甘泉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