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在白水县城关街道工农社区,工作人员在社区智慧服务平台收集整理群众诉求。
“康老,前两天给您更换的水龙头好用吗?”9月1日,在渭南市白水县城关街道工农社区,网格员高学梅来到独居老人康成全家中,询问其近期生活情况。这是白水县推行“14531”工作法后,社区服务工作的日常。
去年以来,白水县以“小切口”破题,在工农社区基层治理试点的基础上推出“14531”工作法,将党建引领、四联机制、五进服务等要素有机串联。如今,这一工作法已成为重塑社区治理格局的关键抓手,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看得见、摸得着。
“之前走访时,我们发现有些独居老人平常不太出门,遇到电路故障、燃气充值这类小事,既没法自己解决,又不好意思跟邻居开口。”高学梅的话,道出了独居老人的痛点。为此,工农社区深化“每日敲门”行动,党员和网格员进楼入户,提供心理疏导、送饭上门、维修家电服务。
工农社区党委书记杨民全介绍,“14531”与“有事我先到”谐音,就是要让党员干部从“被动响应”变成“主动靠前”,把服务触角延伸到居民身边。“14531”,每个数字背后都藏着治理的巧思。第一个“1”,指的是强化党建引领,通过搭建高效联动平台,为社区治理建强“主心骨”。
“4”代表四联机制:“党干联动”聚合力,党员干部带头下沉网格;“党建联席”解难题,联合职能部门破解治理堵点;“党群联合”拢人气,发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党团联谊”添温情,联合社会组织力量为社区服务工作注入活力。
“正是靠着这项机制,我们社区党委联合住建局等单位,用50天时间将老旧小区一处狭窄巷道拓宽4米,改变了群众‘一米窄巷几十年,卖房都嫌出入难’的生活窘境。”杨民全说。
“5”所代表的五进服务体系,让服务更接地气。集群进区、党员进楼、邻里进户、社组进网、商企进格,从政策宣传到生活帮扶,从矛盾调解到资源对接,全方位覆盖居民需求。今年道北社区调动“三官一律”积极性,联合红色网格员组成服务队,聚焦小区违规搭建、物业及业主矛盾等问题开展攻坚行动,累计解决矛盾纠纷10余起;朝阳社区的党员干部化身“红色代办员”,为行动不便的居民办理社保认证、水电缴费等事项,一次次服务让“不出门能办事”成了现实。
治理要高效,更要智慧。“14531”工作法中的“3”指的是创新网格化、体系化、智慧化三项治理机制。白水县构建起“网格长—楼栋长—单元负责人”的治理架构,退休干部、退役军人、乡贤能人纷纷加入网格员队伍,让问题在网格发现、矛盾在网格化解,形成闭环管理。
智慧化建设更让治理提速。如今,白水县部分社区将服务事项纳入智慧服务平台,同步对接渭南市网格化智慧管理系统,实现数据互通、业务联办。
8月9日,泰山庙社区网格员杨拥军发现路灯歪斜,立即通过智慧服务平台上报。社区迅速联系电力、物业部门,半天就完成了维修。居民马张俊笑着说:“以前路灯坏了得等好几天,现在马上就能修好,晚上出门心里踏实。”
“14531”工作法中的最后一个“1”,是“一呼就应”的承诺。依托党群中心和数字平台,白水县建立起“民意收集—分析研判—分流交办—协同处置—效果评估”机制,确保迅速响应居民诉求。从安全隐患排查到基础设施维护,从民生需求对接到矛盾纠纷调解,“一线呼叫、有事即到”成了基层社区工作常态。
社区治理要解决居民“急难愁盼”,更要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如今,白水县整合朗诵协会、书法协会等社团资源,采用“党务引入+社团融入+拓展增惠”模式,定期开展诵读、书法、宣讲等文化娱乐活动。东关社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建起老年文化驿站,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健身活动室、书法室、茶艺室一应俱全,成了老年人学习休闲的“幸福港湾”。
如今在白水县,从网格员的每日走访到智慧服务平台的快速响应,从邻里间的互助帮扶到文化驿站的欢声笑语,“有事我先到”的理念已融入社区治理的细节。“我们将持续深化‘14531’工作法,着力打造社区示范阵地,在服务精度上再提升、治理效能上再突破、群众参与度上再加强,汇聚起基层治理合力。”城关街道党工委书记王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