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丹凤县认真贯彻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要求,着眼为基层减负赋能,将考核工作作为深化“三个年”活动、打好“八场硬仗”的关键抓手,聚焦“考什么、怎么考、如何用”三大核心问题,积极推进考核“瘦身健体”,探索形成具有丹凤特色的考核体系。
一、主要做法
坚持“考少考精考重点”原则,创新构建“三化”科学考核体系,推动考核工作从“繁复低效”向“精准高效”转变。
(一)指标设置“精准化”,突出核心导向。坚持“瘦身”与“提质”并重,对考核指标进行全面梳理优化。一是严控总量做减法。严格执行“指标层级不超过两级”规定,将镇(街道)考核指标精简至94项,县级部门考核事项整合为1项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取消“开会发文、学习笔记检查”等过程性指标,从源头减轻基层“台账负担”。二是差异设置强特色。根据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对12个镇(街道)实行“一类一策”考核,重点考核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指标;对56个县级部门实施“一类一考”,经济部门侧重项目建设、营商环境,民生部门聚焦公共服务、群众满意度,避免“一刀切”。三是动态调整重实效。建立考核指标动态调整机制,将党的建设指标权重提升至25%,高质量发展指标占比提高到70%,新增“群众评价”环节,推动考核从“向上看”向“上下结合”转变。
(二)考核方式“高效化”,减轻基层负担。创新推行“三减三增”考核模式,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一是减流程增实效。将原有“动员大会-汇报-查资料-反馈”的考核流程简化为“谈话+抽查+核验”,考核时间压缩60%以上;组建由组织、督查、统计等部门参与的“综合考核组”,实现“一支队伍一次考完”,避免多头考核。二是减材料增数据。打通“统计云平台”“政务服务网”等多个数据系统,65%的考核数据实现“系统抓取、自动生成”,减少基层材料报送负担;推行“无感考核”,通过12345热线办结率、网络舆情处置率等大数据分析,实时掌握工作成效。三是减年终考核增平时。建立“月研判、季调度、年总评”机制,每月分析指标进度,每季度对滞后指标下发“预警提示”,年终统一考评;干部考核采取“季度评干部、半年评领导”方式,平时考核占比提高至25%,改变“年终一考定全年”现象。
(三)结果运用“导向化”,激励担当作为。强化考核“指挥棒”作用,构建“考用结合”激励机制。一是与干部选用挂钩。对考核优秀的17名干部优先提拔重用,34名干部晋升职级,占提拔总数的58.6%;对考核靠后的9个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2名干部调整岗位,树立“能上能下”鲜明导向。二是与绩效奖励挂钩。优秀单位绩效奖金上浮20%,干部评优比例提高至25%。三是与问题整改挂钩。建立“问题-整改-销号”三张清单,将上年度考核发现的问题纳入整改重点,整改不力的取消评优资格,形成闭环管理,强化结果运用,推动干部从“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
二、取得成效
丹凤县通过考核体系系统性重塑,实现了基层减负、发展提质、队伍激活的多赢局面,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基层减负成效显著,干部轻装上阵。考核指标精简后,镇(街道)迎考材料减少70%,考核时间从1天压缩至半天,基层干部从“材料堆”中解脱出来。商镇干部将节省的时间用于推进“亿豪商业综合体”建设,推动项目提前2个月竣工;寺坪镇取消12项留痕指标后,干部走访群众时间增加40%,解决民生问题156件。形式主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2025年全县未发现“为考核补台账”等问题,基层干部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办实事”而非“填表格”上。
(二)发展质效全面提升,县域活力迸发。考核“指挥棒”的精准导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2025年上半年,全县生产总值增长6.9%,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8.1%位居全市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6%。项目建设成效显著,50个重点项目开工率86%,凤林活性炭技改等12个项目建成投产,中天禹辰无人机项目代表全市接受省观摩。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1796人,居民收入增速全市第一;职教中心一期投用,县医院胸痛中心通过国家认证,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三)干部活力充分激发,干事氛围浓厚。考核激励机制有效破解了“干多干少一个样”问题,干部担当意识显著增强。全县5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达10个,信访积案化解率69.8%,签约项目24个,干部主动请缨参与一线工作人数增长35%。高新区干部帮助中天禹辰项目解决手续、用工等难题,推动项目快速落地,展现了新时代干部精气神。创新活力持续释放,建立企业科研团队6支,科技成果转化16项,“移动窗口”政务服务入选全省试点,“三里栈”民宿模式获省委领导批示。
三、思考与启示
丹凤县在深化考核改革、为基层减负的实践探索中,主要有以下启示:
(一)必须坚持政治引领,把准考核方向。考核工作本质是政治工作,必须把“两个维护”作为根本遵循,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作为“首考”指标,对政治不过硬的单位取消评优,确保考核方向正确。实践证明,只有把政治标准贯穿考核全过程,才能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杜绝“形象工程”,真正把精力用在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上。
(二)必须坚持精准科学,提升考核质效。精准是考核的生命线,要聚焦“考什么精准、怎么考精准”,紧扣中心任务设置指标,减少台账依赖,多采用“四下基层”“四不两直”了解实情,通过分类考核、数据共享、平时积累等方式,实现“考准考实”,避免“一刀切”和形式主义。
(三)必须坚持考用结合,强化激励效能。考核的价值在于“以考促干”,必须强化“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的鲜明导向。要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用、奖励、整改直接挂钩,同时健全容错机制,打消干部“怕出错”顾虑,营造敢闯敢试的良好氛围。
(四)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形成改革合力。考核改革是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县级统筹、部门协同、基层参与、整体推进。县级要严格承接上级指标,部门间要加强数据共享,基层要参与规则制定,形成“一盘棋”合力,确保改革措施落地见效。
供稿:丹凤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