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人才之基,人才因产业而聚。近年来,延安市宝塔区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聚焦农业强区目标,发挥区位资源、科技创新、产业融合、政策支撑等优势,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为抓手,坚持“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四链融合,实施“设施蔬菜基地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强化科技装备支撑、农业绿色发展、培育壮大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机制创新”六大工程,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创新高地。园区以设施蔬菜为主导产业,设施蔬菜年产量达到18.68万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万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2.4%,为西北地区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宝塔样板”。
强化要素保障,从“散”到“集”抓整合。园区统筹“人、钱、地”要素集成,着力破解园区发展瓶颈。制定《宝塔区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奖补办法》《宝塔区关于激励本土人才创新创业十条措施》等政策,培育“西红柿大王”王军等乡土专家56人,评选表彰杨路、刘浪浪等农业领域优秀人才16人,储备设施蔬菜产业专业技术人员61人、农技推广人员142人,3名农技人员获延安青年科技奖。园区现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7家,省市级产业化联合体3家,专业合作社416家,家庭农场647家,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联合金融机构开发“种植e贷”“惠农e贷”等金融产品,2024年投入金融信贷资金40.34亿元。建立科技保险体系,开发气象指数保险、价格保险等创新险种,参保面积覆盖85%设施大棚。整合财政资金1.6亿元、撬动社会资金13.4亿元,新建高标准设施1800亩,完成1650座老旧设施改造升级,打造蔬菜示范园 35个,建成陕北最大的蔬菜种苗繁育中心,有力推动设施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强化科技支撑,从“土”到“优”抓升级。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积极搭建科研平台,提升园区科技含量。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黄土高原设施农业研究院”,联合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设立专家工作站,组建由12名学科带头人、35名硕博士组成的“科技特派团”,实施重大科技专项9项,获得国家专利27项。创新推出双拱双膜保温技术成功破解陕北地区冬季蔬菜生产难题,使越冬黄瓜亩产突破3.5万公斤。设立20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形成“实验室+中试基地+示范园区”三级转化链条。建成50亩科技示范基地,组建20人的技术推广服务队,创新“专家包片、技术员包棚、示范户带动”的推广机制,培育引进耐旱、耐寒设施瓜菜品种50余个,新技术9项,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周期缩短60%。建成设施农业大数据中心,集成环境感知、作物模型、智能决策三大系统,部署物联网设备3200台套,实现园区生产数据全采集、全监控。在河庄坪镇、麻洞川镇等区域打造5G智慧农业示范区,通过AI病虫害识别系统将病害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5%。
强化供需对接,从“产”到“销”抓协同。坚持绿色发展与特色发展相结合,全面推行“一控两减三基本”,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构建畜、沼、菜生态循环系统,在核心区域修建大型沼气工程,提升畜禽粪污利用率。推广蚯蚓生物消纳技术,农药化肥使用量下降30%,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5%。培育蔬菜加工龙头企业6家,建成3条新型包装材料生产线,蔬菜商品化处理与精深加工能力突破10万吨,果蔬冷藏周转能力超过15万吨。园区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4处,田头市场7个,自建电商平台7个,拥有电子商务企业89户,在京东、抖音等平台注册个体网店1500余家,顺丰、京东等多家快递公司设立分支机构,物流体系更加完善。建设冯庄杜坪、河庄坪解家沟等30多个设施蔬菜专业村,打造“冯庄瓜菜”“南泥湾蔬菜”等品牌,12个产品获绿色认证,8个产品获有机认证。“枣园甜瓜”通过区块链溯源技术实现“一瓜一码”,终端售价较普通产品溢价40%。
强化深度融合,从“农”到“旅”抓拓展。坚持“休闲农业+红色旅游”,大力推进设施农业与红色旅游和黄土风情文化、绿色餐饮等融合,发展果园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健康养生、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等融合的新业态。用好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冯庄知青旧居等红色旅游资源,打造冯庄康坪、万花山佛道坪等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以河庄坪镇赵家岸村、柳林镇麻庄村等为核心的油菜花采摘观光旅游基地和柳林飞马河流域、枣园庙沟等农旅融合示范园,开发旅游特色产品10个,建设健康康养、农耕体验、研学基地各1个,发展设施蔬菜、瓜果采摘园30家,为园区整个产业链注入新活力。成功举办河庄坪村晚、南泥湾马拉松、槐花旅游节、万花牡丹节等系列活动,推进特色文创产销一体化,开发石刻、紫砂、农副产品等17个大类1300多种文创产品,打响叫亮延安小米、南泥湾大米等农副产品品牌,实现农业产业带动文旅消费。
供稿:延安市宝塔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