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共通报近30名高校厅局级领导被查处,其中高校党委书记、校长(院长)占比超七成。作为高校“关键少数”的主要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腐败成为当前高校腐败案件的显著特征。媒体分析认为,高校“一把手”腐败既有一般腐败的特性,又有其教育行业特点,多集中在基建后勤、选人用人、招生考试、科研经费、校办企业等领域。
为什么?因为这些领域的资源集中,加之“一把手”在人权、事权、财权等方面拥有很大的话语权和支配权,所以贪腐问题比较突出。譬如,在基建后勤领域,一些高校领导与开发商、承建商相互利用,共同侵蚀学校基建项目费用。在招生考试领域,特别是特殊类型招生考试、研究生招生面试等环节,廉洁风险依然存在。在科研领域,贪占科研经费具有更大的欺骗性、隐蔽性和危害性,套取科研经费的手段花样百出。
追问高校腐败的根源,一个在于教育行政化。在一些高校内部,行政权、教育权和学术权不分。行政权主导着各种资源的配置,甚至直接介入教育、学术、基建等事务,腐败不可避免地发生。所以,高校反腐,要力行制度反腐,首先就是让教育去行政化。也就是说,要重新科学配置行政权、教育权和学术权。在扩大自主办学的同时,高校亟待健全科学配置权力的机制,防止“一把手”滥用权力。譬如,持续加强学术自治,优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重大决策民主运行机制,让决策评估和纠错机制充分发挥作用。高校领导班子成员合理分权、各负其责,防止出现“一把手一言堂”。
高校腐败的另一个根源,在于监督乏力。有人形容其中的困境为“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近年来,高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为高校反腐持续加码,增强了高校纪委书记的权威,充实了高校纪检监察机构的力量,让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此外,高校巡视巡察彰显利剑作用,有的学校把校内巡查作为“书记工程”来抓,盯紧权力运行的重点部位、关键环节,有效形成了监督合力。
长远来看,高校制度反腐须以改革作后盾。反腐只是高校提升现代治理化能力的一部分。对广大高校来说,改革永远在路上,创新永无止境。唯有改革创新,才能不断提升教育的公信力,才能为高校筑牢“防腐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