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科教文卫 / 正文

千里赴疆 不负韶华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鹏炜教授援疆工作纪实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0-11-25 12:15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唐倩

“响应党中央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每个援疆教师和干部的心声。进疆前王鹏炜是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主任、党支部书记。2017年9月,接到援疆任务后,王鹏炜主动请缨到祖国的西部,对于在新疆可能遇到的困难,王鹏炜没有多想,他觉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这是职责所在。家里人对他的选择很支持,妻子让他不要有顾虑,安心支教。在初中上学的女儿也表示支持爸爸援疆支教,自己会认真学习,不用爸爸担心。

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的一年半时间里,王鹏炜教授牢记使命,不忘陕西师范大学党委的嘱托,带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立足实际,扎根三尺讲台,在广袤的西部大地上尽情播撒知识的种子。王鹏炜教授诲人不倦,尽职尽责,奋力书写着陕师大教育援疆的壮美篇章。他用实际行动回答了“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的初心和使命,牢记家乡父老乡亲的重托,把一片大爱留在了伊犁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1.jpg

王鹏炜教授到伊犁师范大学挂职教育科学学院院副院长,具体负责学院的学科建设、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并且还承担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和《教育政策与法律》《教育法规导读》专业课教学任务。

从西安到伊犁,几乎跨越大半个中国,王鹏炜教授来到了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3230公里不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意味着环境气候、风土人情的差异。西北边陲干燥的风沙让他不太适应,但他马上调整过来,积极地投入到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

以教书育人为目标,做好学生工作

承担了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政策与法律》课程及本科生《教育法规导读》课程的授课工作。授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五观”和纪要精神指导教育教学,注重启发教学,渗透思想教育,受到学生一致好评;同时,积极做好三进两联一交友、民族团结一家亲、学院指挥中心值班等各项工作,与5名学生面对面结对子,定期谈话谈心,了解他们在生活、学习中的困难与疑惑,对学生的学生与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受到学生欢迎。

2.jpg

王鹏炜加强自身理论和政策学习,对在新疆工作的责任有了更深的体会,利用课堂教学以及与学生接触的其它机会,积极讲述自己对党中央治疆方略等相关政策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五观”,对学生积极开展国语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在学院党总支的领导下,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组织研究生深入开展了理论的学习。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谋划学院发展

完成了小学教育、学前教育2个新增教育硕士授权点的申报工作;组织研究生开展课题申报,2018年研究生5人申报自治区和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发表论文4篇,其中核心刊物1篇;2人荣获校级教学技能大赛荣获三等奖;荣获国家学金1人次,自治区学业奖学金6人次;获得中学教师资格证6人,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六级测试5人。有效完成研究生常规管理工作,研究生网上报名数量为全校第一;并完成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对伊犁师范大学实施的“2018年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工作,评估结果为“合格”。

以团队建设为抓手,推动学院学科发展

2018年,组织学院教师申报了各类纵向课题20项,获批国家民委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1项,学院还获得了学校2017年科研管理先进集体;学院出台了《教育科学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青蓝工程”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教育科学学院学科发展规划的建议》等文件,着手建立以高级职称学术骨干为核心的学术团队,开展服务于基层学校需要的学术研究,争取以课程与教学论校级重点学科成功申报省级重点学科为龙头,实现教育科学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

以实际行动为指引,深入开展扶贫工作

王鹏炜教授在伊犁的巩留县东买里镇红光村结亲戚1家,积极利用住村的机会前往联系看望,和当地民族形成了良好的交往关系,在交往中积极讲解党和国家、自治区的各项惠民政策,促进和少数民族群众的情感;按照扶贫要求,开展了全覆盖的扶贫工作,促进民族和谐;同时积极利用看望实习支教学生的机会,深入基层学校,传播先进教育理念,带动当地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责任编辑:姚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