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欢喜,曾是一名修鞋匠,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如今年过六旬,咋就有能耐让不少游客点名要听他的讲解,盛赞他为“陈炉古镇第一讲”,还登上了央视?
“世上没有什么难事,怕就怕‘认真’二字。”吴欢喜骄傲地说,“干一行爱一行,我修鞋修得好,唢呐吹得好,就是做自媒体,也能在抖音上收获3.6万粉丝,得到近40万的点赞。”
从坐在铜川陈炉陶瓷厂门口的修鞋匠,到陈炉古镇“说瓷人”,再到获评铜川市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和陕西好人、成为陕西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师,是什么让吴欢喜放下锥子和针线,选择拿起扩音器昂首开口?近日,记者对话吴欢喜,探寻他身份转变的深层原因。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黄土高原沟壑间藏着一座炉火千年不绝的古镇——陈炉镇。它因“陶炉陈列”而得名,素有“东方古陶瓷生产活化石”的美誉。
漫步古镇街巷,游人常能看到吴欢喜瘦削的身影。头戴白色遮阳帽,腰间别着扩音器,吴欢喜一开口便中气十足、妙语连珠。他把自己变成了陈炉古镇的一个移动“打卡点”。游客看景,也看他。
很少有人知道,如今在景区从容“开麦”的吴欢喜,以前会坐在陈炉陶瓷厂门口的修鞋摊前,缝补着鞋。
1993年,吴欢喜与陶瓷厂女工李菊凤相识并结婚,从渭南市富平县搬到了陈炉镇生活,在妻子单位门口支起了修鞋摊。
陈炉镇是我国古代著名瓷窑“耀州窑”的窑场之一。尽管彼时的古镇旅游业尚未兴起,却常有中外游客慕名而来,到陶瓷厂观光。
“不少游客参观出来后,问我‘是当地人吗?对耀州瓷了解吗?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10月10日,吴欢喜回忆,“我带他们去几个分厂参观,并讲解制瓷过程。看着他们求知的眼神,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儿做讲解员。”
那时,吴欢喜只因生活在此地,才比游客懂得多一些。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一个外地人能讲个啥,还不是哄游客呢。”周边有人冷嘲热讽。
吴欢喜就搜集阅读各种历史人文类书籍,向陶瓷厂有知识、懂理论的人请教,日积月累。当时,单靠讲解不足以维持生计,但因热爱,他一直坚持做兼职讲解员。
命运在此埋下伏笔。
2006年,陈炉窑址被归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堡镇耀州窑遗址;2008年,陈炉古镇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随着时代发展,文化自信与日俱增,文旅产业蓬勃发展,陈炉古镇人气越来越旺。吴欢喜顺势站上风口,2012年成为一名全职讲解员。
起初,吴欢喜讲解照本宣科,但他想出新出彩。
吴欢喜有一段讲解词:“陈炉古镇很神奇,乍看处处是破旧的窑炉烟囱、残破的坛坛罐罐、碎裂的砖块瓷片,但这份沧桑古朴厚重,是时光的存留、历史的见证。陈炉古镇是真实的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
这是吴欢喜一点点抠出来的。“有时,他凌晨两三点突然来了灵感,就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拿出纸和笔记下来,反复打磨,把定稿誊写到笔记本上。”李菊凤说,“他爱看纪录片、新闻联播,会记住重要提法。”
就这样,吴欢喜逐渐把古镇的陶瓷文化、民俗风情和历史典故内化为自己的语言。面对不同受众,他的讲解词有所区分。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管干哪一行,只要你坚持到底,肯定就有效果。”吴欢喜用实践证明这句话。
“我是一抹夕阳,照样灿烂辉煌”
吴欢喜打开手机向记者分享自己的抖音号,其中有一条作品达到百万级阅读量。
眼瞅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社交媒体越来越普及,吴欢喜意识到,口口相传的讲解方式受众面还是太小。于是,2019年,他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多个平台注册账号,用短视频的方式讲述古镇故事,一个人就是一支团队。
一开始,吴欢喜拍出来的视频画面摇晃得厉害。经旁人点拨,他便有意识地控制手抖,保持画面稳定。不会剪辑,他就自学了剪映等视频编辑工具。6年多来,他拍摄并发布了近900条短视频。
“我用短视频真实展现陈炉古镇的制瓷工艺、风土人情、特色美食、文明新风。”吴欢喜说。
“你咋有这么大的学习劲头?你觉得学起来难吗?”曾经有人问吴欢喜。
“很好学!时代好啊,不管我想学习啥,都能在网上搜索到相关知识。”他回答。
李家瓷坊负责人李忠楼也是陈炉古镇有名的网上推介者。他说:“吴老师以及我们其他创作者之所以热衷拍短视频,是因为能聚拢人气,让更多人通过短视频认识古镇、来到古镇。”
吴欢喜脸上的褶皱似乎与他对新事物的追赶格格不入。“跟着时代发展趋势走”是他在采访中反复提及的话,“二创文章”“用AI制作视频”“好物分享”“短剧推广”等词儿也会不时蹦出来。
“人老心不能老,活到老学到老。”吴欢喜乐呵呵地说。他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融入讲解词,希望感染身边的人。
面对年轻的游客,他说:“你们的年轻写在脸上,我的年轻藏在心里。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蒸蒸日上。我是一抹夕阳,照样灿烂辉煌。”
“我有责任讲好第二故乡的故事”
铜川组建宣讲志愿队伍,培养“百姓名嘴”,瞅准群众关心的“身边事”,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微讲堂”等活动。吴欢喜便是其中一员,2022年还被评选为铜川市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
除此之外,吴欢喜还是陕西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师。
“从泥土到成品,古镇的每一件瓷器都要经历烈火的考验。人生也是如此,唯有经历磨难才能绽放出生命的光彩。向上是踏实奋斗,向善是心怀热忱,向好是把日子过得像青花瓷,留得住火温,经得起细看。”7月8日,陕西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师风采展示大赛决赛上,吴欢喜以耀瓷烧制类比人生,用朴素的话语讲述大道理,获得最佳风采奖。
“责任在肩,更要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上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把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吃透。”吴欢喜说。
有一次讲解时,一名游客现场考吴欢喜:“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吴欢喜流利地回答后,游客连连称赞。
不仅讲古镇,吴欢喜还能把瓷器淬火、古街故事等转化为人生与国家砥砺奋进的隐喻,将党的方针政策润物无声地融入讲解,让游客边走边感叹“看到的是古景,读懂的是今天”。
“陈炉古镇下家的窑顶是上家的院子,上家的院子只能住不能拆。因此,古镇得以保留古韵和完整性。这种民居文化映射出的邻里关系,正契合我们今天提倡的和谐共生、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吴欢喜如是讲解。
“感谢时代机遇,感谢古镇平台,给了我施展才华的机会,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鼓励。”吴欢喜说,“陈炉古镇是我的第二故乡,它接纳了我、成就了我,我有责任讲好第二故乡的故事。我还想再讲10年!”
短评
文化传承需要更多的“百姓名嘴”
曾若溪
年过六旬的吴欢喜是铜川市陈炉古镇的一个移动“打卡点”。过去,他是蹲在陶瓷厂门口的修鞋匠;如今,他是游客们争相体验的“陈炉古镇第一讲”。这位只读过初中的老人,用近二十年的坚守与热爱,完成了一场从“手艺人”到“守艺人”的蜕变,让陈炉古镇的故事“走”了出去、“活”了起来。
是什么造就了吴欢喜身份的转变?
吴欢喜靠的是一股认真劲儿:在修鞋摊前,他把针线活做细做精;为了向游客讲清楚耀州瓷,他啃历史书、向老匠人请教,甚至凌晨两三点为了一个词反复推敲。当旁人冷嘲热讽“一个外地人能讲个啥”时,他用滴水穿石的坚持,把古镇的陶瓷文化、历史典故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凭着“干一行爱一行”的执着,让游客读懂陈炉古镇的厚重历史。
“人老心不能老,活到老学到老”,吴欢喜的人生态度里透着动人的“年轻味”。他察觉线下讲解受众有限,便自学拍摄剪辑,在多个平台发布近900条短视频。没有团队,就自己一肩挑;拍摄的视频画面摇晃,就控制手抖练拍摄……他不仅讲活了陶瓷文化,还通过玩转新媒体,将陈炉古镇推到大众面前,使其频频“出圈”。
在吴欢喜的眼里,宣传古镇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他要“讲好第二故乡的故事”。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师,他不仅讲陶瓷文化,还善于把瓷器淬火的过程类比为人生的磨砺,把古镇的邻里建筑格局引申到“和谐共生”的时代主题,将党的方针政策融入讲解词,让讲解更有温度,让古镇的瓷文化更加生动。
从修鞋匠到“百姓名嘴”,吴欢喜的故事是陈炉古镇文化宣传的一张生动名片。通过他,我们看到:文化传承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传播需要“走心”的坚守和“用心”的普通人。正是无数个像吴欢喜这样的“百姓名嘴”,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家乡故事传出去,为文化传承注入了最鲜活的民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