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淳化县打破“会议室协商”的固有模式,创新推行“固定+流动”双轨议事机制,通过规范化的固定议事定方向、灵活化的流动议事解难题,将协商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实现大事小情皆可议、服务群众零距离,让基层治理在双向互动中焕发生机。
固定议事“锚定航向”,聚焦大事定基调。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将每月第一周周一设为“固定议事日”,组织村干部、党员代表、乡贤能人等在党群服务中心集中议事,重点聚焦村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事”。西坡村坚持“雷打不动”的议事传统,每月组织老干部、村民代表齐聚村部,围绕修路规划、产业扶持等议题深入讨论,撂荒地整治改建议事广场的决策正是通过反复协商达成的共识。这种“固定议事”模式,既确保了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也让村民对村庄发展方向有了清晰预期,为基层治理筑牢了制度根基。
流动议事“下沉一线”,破解急难暖民心。针对群众身边的“小事”“急事”,创新设立“流动议事点”,推动村干部走出办公室,带着记录本深入农户院落、田间地头,通过“板凳会”“树下聊”“廊亭议”等接地气的形式,随时收集诉求、现场协商解决。西坡村在农家院落里化解邻里纠纷,在文化广场上敲定损坏座椅的维修方案;车坞村村民反映渠道漏水后,干部当天就组织人员抢修,实现“民意收集零距离、服务响应无时差”。这种“流动议事”模式,将协商场景搬到群众家门口,让治理效能体现在解决问题的速度与温度上。
机制融合“双向赋能”,激活治理新动能。以“362”工作模式为统领,推动“固定议事”与“流动议事”有机衔接:前者定规划、把方向,确保治理有蓝图;后者抓落实、解民忧,确保服务无死角。通过“大事共议、急事快办”的闭环机制,基层协商从“纸上制度”转化为“田间实践”,让协商议事更贴民心、治理效能更显活力,既提升了决策公信力,又增强了群众获得感。
(供稿:淳化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