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农村党建 / 正文

汉中市镇巴县兴隆镇:
党旗辉映乡村兴 林海藏金产业旺

——竹园村把党旗插在林下经济发展主战场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5-09-10 17:08 作者:段明才

夏末秋初时节的镇巴大地,层林待染间藏着别样生机。走进汉中市镇巴县兴隆镇竹园村,万亩林海郁郁葱葱,林下天麻破土待出,地头魔芋个大如瓜,核桃压弯枝头,板栗随风摇曳,山羊嬉戏草丛,蜜蜂穿梭花间……这座森林覆盖率超80%的山村,正以"林上见绿、林下生金"的生动实践,奏响了“抓林下经济·促生态富民” 的乡村振兴绿色乐章。

破局:锚定生态优势,绘就产业增收新图景。

曾几何时,地处马头岭、复兴山、孟家山三山环抱,蔡家河、硝洞沟两沟相夹的竹园村,因“山大沟深、耕地稀少”的自然条件,村民守着绿水青山却过着紧日子。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中,兴隆镇党委、政府紧扣全县乡村振兴战略,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在全镇推进完善“4+X”产业布局,精准定位竹园村“林下经济主战场”角色,着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

村两委在驻村工作队、联村工作组的协同下,一方面组织致富带头人赴外地考察天麻、魔芋、厚朴、杜仲、吴茱萸,山茱萸等现代中药材种植技术,破除“靠天吃饭” 的旧观念;另一方面积极对接县农业局、林业局等单位,邀请技术专家进村入户,依托兴隆镇茅坪村魔芋种植技术学校开展专题培训,与镇巴县丰兴农业有限公司签订了技术服务和产销服务合同,让 “科学种、高效收” 的理念扎根村民心中。如今,竹园村已建成规模化林下产业基地:大黄 3000亩、核桃1200亩、乌药500亩、天麻30000 窝、魔芋400 亩,茱萸120亩,杜仲1500亩,厚朴100亩,黄柏300亩,已成为兴隆镇中药材产业园区的核心板块之一。据测算,2024 年全村仅天麻、魔芋、板栗三项收入就突破 100万元,昔日“穷山坳”蜕变为今日“聚宝盆”。

攻坚:四措并举发力,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竹园村林下经济的崛起,并非偶然。从“零星种植”到 “规模集群”,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增收”,背后是一套“党建引领、科技赋能、利益联结、政策护航”的组合拳。

党建引领筑根基,党员带头闯新路。

村党支部以“主题党日+产业发展”为抓手,把党旗插在产业发展一线。村党支部以 “主题党日 + 产业发展” 为抓手,把“抓党建·促振兴”落实在产业发展第一线。党支部书记刘春林率先垂范,种植大黄 50亩、天麻 100亩,近几年他不仅个人累计收入超 16万元,还手把手教会贫困户郑富林种植大黄 13亩,助其增收 4万余元;有着30余年天麻种植经验的副支书张盛云先后到四川,甘泉,凤县,宁强,勉县,岚皋,西乡等地参观学习,他领办的“镇巴县盛云中药材种植有限责任公司”,带动 10户贫困户加入天麻种植队伍,村民吴德明在他的帮扶下,近几年靠天麻种植每年增收8000 多元,谈起今年的天麻收成,他乐呵呵地说:“今年仅天麻收10000斤不成问题”;退役军人王光辉在支部 “返乡创业工程” 感召下,放弃贵州煤矿生意,回村创办农牧公司,在孟家山片区流转 3000亩土地建起大黄基地,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稳定务工。“党员带头干,我们跟着干,心里踏实!” 这是村民口中最朴实的认可。

科技赋能提效益,破解产业技术关。

“过去种玉米,一亩年收入不到 2000元;现在种魔芋、天麻,一亩能赚 5000多元!” 村民邱山的感慨,道出了科技赋能的成效。镇政府派驻的联村组长刘永全,11 年驻点不挪窝,联合6任第一书记持续对接县农业局、林业局等有关站所,寻求政策帮扶和技术支持,他开着私家车拉上村干部和种植大户到安康等地考察学习取经,构建了“四支队伍 + 本土能手” 的技术服务体系;累计引进魔芋新品种 10余万斤,开展技术指导 1200余次,培育科技示范户 50余户,就连患有结核病的村民张新华,也在党员干部帮扶下种起 12亩大黄、60 窝天麻,靠产业收入供儿子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实现高质量脱贫。

利益联结促共富,抱团发展强底气。

为避免“小散弱”的短板,竹园村探索出“市场主体 + 合作社 + 党员能人大户 + 农户”模式,由村党员干部领办合作社,流转土地 1200亩,发展魔芋、天麻、杜仲、板栗等林下产业。通过 “劳务用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 三管齐下,引导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2024 年,合作社已提供就业岗位 300余个,发放劳务报酬 20余万元,带动全村 251户 826人(含脱贫人口 63 户 137 人)稳定增收。“合作社管技术、找销路,党员做示范,我们只管安心种,年底还有分红!” 正在林下巡视天麻田间管理情况的村民张新富,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政策护航解难题,真帮实扶强保障。

兴隆镇党委、政府成立林下经济发展专班,建立“主要领导包片、联村(社区)领导包村(社区)、村(社区)干部包组、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包户” 的“四包” 机制,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县住建局质监站作为竹园村的帮扶单位,累计投入 70万余元,不仅为村民免费提供天麻种子、化肥,还在得知村里缺魔芋种子时,紧急资助6万余元购买12500斤种子,按户发放到 250户村民手中。镇党政主要领导每月专题研究帮扶工作、至少 1次进村指导,镇机关党员干部开展 “四送一找”(送资金、送技术、送种子、送服务,找市场)活动,为产业发展扫清 “拦路虎”。

启示:兴隆“竹园经验”,打造生态富民样本。

十年攻坚,梅香苦寒,竹园村从“穷山沟” 到“产业村” 的蜕变,为秦巴山区生态价值转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一是强支部才能聚合力。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带头闯、带头干,将分散的农户拧成“一股绳”,让产业发展有了 “主心骨”。

二是抓长效方能见实效。从联村组长11年驻点,到 6任第一书记接续奋斗,兴隆镇始终坚持 “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换规划换干劲,以久久为功的定力推动林下产业持续壮大。

三是实作风才能暖民心。镇村党员干部、驻村工作队员沉下身子,把技术送到田间、把服务做到家门口,用“十年磨一剑” 的实干,让村民真切感受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如今的竹园村,杜仲、板栗、天麻、大黄、茱萸等林下产业覆盖家家户户,村民 “人人有事干、个个能挣钱”,生态富民的画卷正在山村腹地徐徐铺展,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可持续的强劲动能。

供稿:镇巴县兴隆镇党委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