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走进石泉县中池镇,万亩桑园如碧波荡漾、翠绿欲滴。在秋季首批蚕茧集中收购现场,白璧无瑕的蚕茧堆积满仓,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进行分级、称重、打包,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与产业兴旺的蓬勃生机。蚕桑产业,正如一条绵延不绝的“金丝线”,串联起中池镇群众增收致富的梦想,成为闪耀于秦巴山间的特色产业名片。
近年来,中池镇坚持将党建引领作为产业发展的“红色引擎”,着眼“党建引领·金蚕织梦”品牌建设,构建“党委统筹、支部主导、党员示范、群众参与”四级联动机制,通过“党支部+集体经济+企业+农户”的模式,推动蚕桑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质量效益显著提升,走出一条“党建强、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融合发展新路,“桑田生金、银茧致富”的美好蓝图逐步实现。
青泥涧村作为全镇蚕桑产业的重要基地,始终秉承“抓党建促振兴”发展思路,村“两委”班子与集体经济组织深度融合,支部委员既做组织建设的“领路人”,又当产业发展的“排头兵”,率先示范“两段式共育、三段式养蚕”等新技术,为全村蚕桑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发展树立了标杆,极大增强了农户的信心。同时,创新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把党员培养成技术能手,把技术能手培养成党员,建立党员责任桑园,组织党员干部包抓示范基地建设,形成“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跟跑”的良好格局。“青泥涧村现有养蚕户63户,共197人,优质桑园1000余亩。通过支部领航、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全村蚕桑产业链持续完善。2024年,蚕桑产业为农户增收200万余元,村集体经济收益13万元。”中池镇青泥涧村党支部书记易守勇介绍到,“智能化养蚕工厂的投入使用,为养蚕产业装上了‘智慧大脑’,既降低成本、提升茧质,又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真正实现了‘一村一品、富民强村’”。
为推进蚕桑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促进传统养蚕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中池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项目支持,持续完善养蚕工厂配套设施,紧扣“建得好、养得好、示范强”目标,强化硬件与技术双支撑,着力建设高标准养蚕示范基地。同时,紧抓苏陕协作机遇,新建养蚕工厂4个,进一步夯实了产业基础。
军民村历来具有深厚的养蚕传统,近半农户从事蚕桑产业生产。村里成立山岔沟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党建+合作社+农户”三变改革示范点,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目前已培育年养蚕10张以上大户30余户,年发种量稳定在1000张左右。2024年,通过小蚕共育、劳务用工、土地流转等方式,带动41户蚕农增收84万余元,全村养蚕864张,实现收入160万余元,村集体经济获蚕桑产业奖补22万余元。
军民村党支部不断拓展“三联”工作机制,在镇党委支持下,创新探索“三联三促”工作法,与石泉县天成丝业有限公司共同制定“万企兴万村”计划,与公司党支部结对共建“红色车间”,达成“订单式生产、保底价收购”协议,与东沙河村党支部组建蚕桑产业联盟。依托“企业+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模式,由村集体股份合作社统一负责蚕种订单、技术培训、蚕茧收购、资金结算和产业奖补,全面规范产业链管理。这一做法既缓解了企业收茧难、质量不稳定的困境,也为村集体开辟了新的经营收入渠道,让群众享受到更丰厚的产业红利。
今年以来,为提升蚕茧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中池镇积极推广方格簇上簇技术,试点仪评收购模式,组织党员骨干参加“田间课堂”培训。军民村试点户生产的优质茧均价突破每斤34元,明显高于普通茧价,充分彰显了这一模式在提质增效方面的巨大潜力,为全镇产业升级树立了新标杆。
“我们把党小组建在蚕室,党员技术员每天巡检,手把手指导农户,还设立了‘党员示范岗’,开展了‘比技术、比产量、比效益’竞赛活动,全村涌现出党员致富带头人11名。2025年试点方格簇仪评收购,党员示范户16家优质茧比例达85%,每张增收近400多元。接下来,我们将系统总结方格簇仪评收购、人工饲料育等关键技术,积极探索桑园套种、桑园养鸡、桑园种菌等复合生产模式,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同时加强蚕桑产业园区规范化建设,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扩大产业规模,增强集体经济‘造血’能力。”军民村党支部书记冯上明对未来充满信心。
如今的中池镇,“红色堡垒”矗立桑海,“金色产业”遍地生辉。从“一片桑田养一方百姓”到“一根银丝织就共富路”,中池镇正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绘就“产业旺、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壮丽画卷。
(供稿:石泉县中池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