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黄龙县圪台乡马场村的“板凳会”上,村民在评选道德模范。 陕报通讯员 高亚蓉摄
“荆书记,我今年想搞个养猪项目,但资金有点紧张,咱们有没有啥优惠政策?”
“今天上午我家停水了,是不是咱村的水管漏了……”
9月11日晚,在黄龙县圪台乡马场村,村干部与群众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氛围温馨且热烈。
在黄龙县,一场以“板凳会”为代表的乡村治理实践,正悄然改变着村庄面貌和群众生活。
党建引领,小板凳“议”出大和谐
“板凳一摆开,啥事都不愁。”这句话在马场村村民中口口相传。简单朴实的话语里,藏着“板凳会”的由来。
“2017年,‘三变’改革推进时,不少村民对政策心存顾虑。我们召集大伙召开了村民小组会议,连续3个晚上,干部对政策条文逐条解读,老党员带头算收益账,终于把政策讲透、把村民的心结解开,使改革顺利落地。”马场村党支部书记荆发明说。
这种会议形式让干部群众尝到甜头,随后又在圪台乡其他村陆续推广,逐渐演变成如今的“板凳会”,成为这些村每月雷打不动的议事平台。
“和以前真是大不相同,现在党员干部主动上门,大家坐在院里就能聊事。”马场村村民赵建军说,“去年我儿子结婚,村里红白理事会成员主动上门,按照村规民约的操办标准帮我筹划。村里的‘共享厨房’帮我省了场地费,亲戚帮忙省了人工费,一场婚事省了1.2万元,真是省心又省钱!”
圪台乡党委书记薛延峰说,如今,全乡4个行政村20个村民小组每月至少各召开一次“板凳会”。干群围坐一起,把问题说透、把办法定实。在此基础上,各村逐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起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实现了村里事“有人管、大家管”。
村规民约的修订最能体现“大家的事大家定”。黄龙县各乡镇指导各村村委会先拟草案,再通过“板凳会”逐条讨论、入户走访征求意见,让每条村规民约都带着泥土气息。截至目前,黄龙县各村共修订村规民约171条。
从“三变”改革破冰到红白事简办,从修订村规民约到化解矛盾纠纷,乡风文明建设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商量中生根、开花。
文化育人,小讲堂“讲”出新风气
在黄龙县,精神文明建设不是空洞说教,而是融入日常的浸润与引领。
每周三清晨,马场村“讲学堂”都人头攒动。9月10日,黄龙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正在讲授大棚育苗技术,村民王俊龙认真记着笔记。
“上次学了养鸡技术,我家土鸡成活率提高了三成。今天讲育苗,我第一个就来占座。”王俊龙笑着说,“专家讲得实在,咱农民就爱听这样的课。”
价值引领要靠身边人讲身边事。马场村的好人榜前总聚集着观看的村民。村民吕根强因在育苗基地勤劳工作,还帮助3名残疾人就业,连续3周被村里观察组记录,高票入选村好人榜。“没想到做一些日常小事还能上好人榜。”吕根强说,“干部帮我联系工作,我帮别人一点忙,大家互相帮助都是应该的。”
黄龙县常态化开展榜样评比,通过“板凳会”评选出孝老爱亲、为民服务等6类道德模范,“最美家庭”“好媳妇”等评选已开展10余期。“板凳会”志愿服务项目曾获陕西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最美(佳)”先进典型。截至目前,黄龙县已开展道德评议70余次,参与人员2500余人次。
生态宜居,小院落“美”出新高度
“现在大家都比着干,谁都不想落后。”马场村村民张艳指着自家庭院说,“评选‘美丽庭院’,种花还是加分项。你看这些花,都是我自己种的。如果评上了,我还能靠积分兑换奖品哩!”
通过“板凳会”讨论,圪台乡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开展“美丽庭院”月度评比。各村观察组每周三入户检查,谁家花盆摆得整齐、谁家卫生打扫得干净,都会被记入“环境日志”。
在村民的你追我赶下,如今“村美、院净、人和谐”已从愿景变成现实。随着环境整治工作深入推进,黄龙县47个行政村实现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全覆盖。其中,马场村曾获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等荣誉,白马滩镇神玉村、石堡镇梁家河村先后入选陕西省“美丽乡村 文明家园”建设示范点。
乡村的蝶变,正催生出实实在在的美丽经济。今年圪台乡田园苜渠景区在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后,王俊龙把自家房子改成农家乐,炖土鸡、炒山菜成了招牌。
“去年旅游旺季,3个月我赚了3万多元。”9月13日12时许,正招呼客人的王俊龙说,“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我们现在吃上了‘旅游饭’。”
如今在黄龙县各村,村民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变化:随手扔垃圾的少了,主动护绿植的多了;乱堆乱放的没了,整理庭院的多了。环境美与行为美相互滋养,让文明乡风有了更生动的注脚。
从“板凳会”议事到村规民约约束,从“讲学堂”传技到好人榜引领,黄龙县的乡风文明建设始终沾着泥土、连着民心。这场既“塑形”又“铸魂”的实践,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气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