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土飞扬的巷道如今变成了硬化路,还修建了整洁舒适的休闲广场,现在村里的变化真是大……”谈及村里的变化,甘泉县道镇五里桥村的老党员李庚仁总是说个没完。
五里桥村的种种变化,彰显着推进乡村振兴的力量,惠及着谋求幸福生活的村民。近年来,甘泉县道镇五里桥村以“文化乡建”为引领,通过“起笔强组织、运笔兴产业、收笔树新风”描绘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子”,将过去的“一般村”建成了如今的“网红村”。
起笔强组织,凝聚乡村振兴新合力
雨后的五里桥村便民服务中心上空,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村头蔚蓝的河水,金黄的稻田在落日余晖的照射下宛如一幅秀美灵动的山水画。村党支部副书记高元伟与水稻种植大户上官重远漫步在稻田上,脸上洋溢着丰收喜悦的笑容。
五里桥村位于甘泉县西南部,是俗称“陕北小江南”的腹地,也是在雪地讲话和劳山国家森林公园中轴线上的一个小村子,全村下辖3个村民小组,党员35人。在乡村振兴实施以来,该村就不断强化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优化村“两委”班子成员;“降年龄、提学历”,提升“两委”成员治村富民能力;把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毕业大学生、优秀党员等吸纳为村级干部的“后备力量”。并把组织优势、政治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行动优势,以“千万工程”为牵引,锚定“村强、民富、景美”发展目标,找准着力点,设置硬指标,细化创建办法、制定评价细则、明确激励政策,一件一件抓落实、见实效。依托便民服务室、党员活动室、“樊九平式”调解室、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场所学理论、提能力。发挥村规民约以及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作用,全面推进基层民主议事与村民自治实践,保障乡村振兴在“赶考路”上跑出了“加速度”。
运笔兴产业,蓄积乡村振兴动能
金秋十月,五里桥村秋高气爽,鲜花锦簇,稻浪翻滚,微风吹过,飘来阵阵稻香。这样的场景是五里桥村实施“千万工程”项目的具体体现。2023年,五里桥村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成立金土地专业合作社,引进优良稻谷品种,通过“村集体+大户+农户”的运营模式发展水稻产业,让村民有土地租金、就地务工、效益分红三份收入,2024年户均年增收达6000余元。
“我们村成功打造了“府村川稻谷”品牌,对稻谷进行了加工包装,插上了隐形的翅膀,让“稻米之香”走出了山沟,已飘“香”了远方”五里桥村第一书记步磊说。
丰厚的效益,让五里桥的村民对发展水稻的信心日益高涨,三年时间,全村的稻田面积从120亩增加到现在的300多亩。其中种植大户上官重远这两年,他除了在水稻种植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外,还不断丰富养殖业态,引领群众在稻田里养殖“稻花蟹”“稻花鱼”,仅此养殖,每年收入可达20余万元,实现了“千斤稻、百斤蟹”“一地双收”的好收成。
道镇党委委员、人武部长、五里桥驻村片长冯娇介绍;“只有建好党支部、选好带头人、发展好产业,村民才能过上好生活。”
为了让群众生活得更幸福,近年来,五里桥村党支部充分发挥“主心骨”作用,按照“文化乡建”发展思路,积极与上级部门单位联动,探索打造融合发展的升级版,增强村集体“造血”“活血”功能。通过以“地”为席、以“水”为媒,通过农耕体验、乡土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红色遗迹和多元文化,陆续打造了集生态养殖、农耕文化体验、科普研学教育、民宿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田园综合体。
每当夜晚,五里桥村火树银花,歌声悠扬,人来人往,人声鼎沸。
“党建领航,为乡村振兴凝聚了源源不断的奋进力量,如今五里桥村面貌焕然一新,村里的农田变景观,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每年给村集体经济增收达30多万元”五里桥村党支部副书记高元伟自信地说。
收笔树新风,谱写乡村振兴新气象
“村里有了集体经济,产业能发展壮大,群众生活的幸福安康,基层党组织办事才有底气、说话才有人听,有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基层干部群众的底气和信心就更足了”村党支部副书记高元伟在党员会议上说。
五里桥村下辖3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只有258人,但群众还时常发生农田地界、出行道路、排水渠道等纠纷问题。为促进群众和睦友善,友好发展,五里桥村深化实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将3个村民小组,以组织联合、实事联办、平安联动和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三联两带”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组织体系,持续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活动,全面开展“社会发展之和、乡村风尚之美”行动,举办以“弘扬文明新风”为主题的摄影展、写生季、音乐节、插秧节、丰收节等系列活动50场次、开展党的理论宣讲12次,新建垃圾收集点10个,安装路灯41盏,厕所改造28户,绿化村庄道路2000余米,硬化道路1000米,绘画诗画长廊800平方米。
清晨,爬上山头,俯瞰五里桥村云雾萦绕,黄绿相间,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锦绣画卷。
村子的路畅了,灯亮了,村美了,老百姓的心甜了!这种种变化见证着这场由组织强基而萌发、内外协同用力最终在五里桥大地上结出“产业兴、乡风淳、百姓富”的累累硕果。
供稿:甘泉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