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县全景。
农夫山泉太白山饮用水生产线。
国家级(眉县)猕猴桃产业园区。
眉县群众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太白山海拔3511米的“天圆地方”景点。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在这里,经过多年培育的经开区,张开“羽翼”,拥抱钛产业、纺织业、汽车零部件产业,使传统产业“换道超车”续接新动能。
在这里,一批城乡重点项目不舍昼夜、昂扬推进……路更通达、桥更洗练、湖更清幽,城乡功能更完善。
在这里,山水园林有机融合,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旅游发展新模式活力四射,是人们热衷的休闲旅游“打卡地”。
这里是眉县,秦岭主峰太白山脚下的“明珠”。宋代理学家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哲学思想所饱含的家国情怀,浸润着这里的人辛勤耕耘,传播芬芳——“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中国温泉之乡、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国十佳乡村振兴示范县,成功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连续八年荣获宝鸡市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次。这些荣誉映照出眉县执着的坚守、激情的创造、收获的喜悦。
眉县在追赶超越的征程上,是如何奋斗的?请看记者调查。
坚实的跨越为县域经济赋能
眉县属于平原县,南依秦岭,北临渭河,非公经济总量连续10年排名宝鸡第一……“绿富美”有目共睹,按部就班可行否?
宝鸡市委常委、眉县县委书记武勇超认为:“追赶超越是一场比智慧、比速度、比耐力的‘逆水龙舟赛’,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将眉县置于全省全市盘子看,追兵越来越近,标兵越来越强,我们只有树立‘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魄,才能争当发展排头兵。”
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农业县,非公经济活跃、大工业偏少的工业县,要实现跨越发展,需要追求连续性和跳跃性的统一,快速增长和可持续增长的统一。
霸王河经开区,11年前还是停留在蓝图上的梦想,如今工业的“澎湃血液”在此生成。在陕西斯坦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每8小时生产出500件钛制骨关节柄,和一般工艺不同,斯坦特拥有国内唯一一台精密温锻机,这台设备加之企业的工艺水准,可保证产品达到欧美客户对医疗器械的严苛要求。公司总经理宋德旭说:“下一步,我们还要向航空、汽车等工业用钛合金方向发展。”
纺织业,曾是眉县非公经济活跃的增长极,最火时其产值占据陕西纺织业30%,当受全球市场“寒流”侵袭时,这里的企业也有“掉入冰窟”的。几经挫折,技改、闯市场、争资金……凤凰涅槃,35年后的今天,常兴纺织园重奏凯歌:20多家企业朝智能化、高端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常兴纺织工业园外贸出口创汇突破1亿美元,成为全省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基地。
跨越发展就是结合一县之资源禀赋,深钻研,实现华丽转身。从自有资金1000多万元到融资5.6亿元,陕西三义炭素制品有限公司在上海、北京的股权交易市场亮相后,企业找到新“风口”:石墨匣钵作为锂电石墨负极材料生产的主要消耗性原材料,供不应求,公司成功融资5.6亿元,建起年产6万吨锂电石墨负极材料提纯用石墨匣钵项目,预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
跨越发展是新型发展观,寻求“多点开花”与重点突破。翻开近些年眉县的年度重点项目计划表,可发现:全县每年近300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近200亿元,工业商贸项目最活跃、城建交通项目最“吸金”、文化旅游项目最具创新性、农林水社会事业项目最惠民生。
眉县县长叶盛强介绍:“眉县突出项目拉动,聚焦工业、文旅、商贸物流三大领域,采取‘补链—强链—全产业链’模式开展精准招商,促使产城融合加力提速、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品牌农业提质增效。”
眉县昂扬奋进,成为关中大地冲出的骏马。
豪迈的创新迎来发展的阳光
“眉县猕猴桃,酸甜刚刚好。”牵动人味蕾的眉县猕猴桃历经40年培育,这句广告语深入人心。种植面积30.2万亩,占全国七分之一,陕西三分之一。数量带来的不仅是增量,更是创新引领力。
今年48岁的朱继宏是猕猴桃种植大户。他发现不少年轻人喜欢用手机拍视频、看网络直播,于是也当起“网红”,在网上直播猕猴桃种植过程,直播4次就卖出20多万斤猕猴桃。
眉县猕猴桃产业为何能打破弱势农业的“魔咒”?猕猴桃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崔鑫业认为,眉县跳出农业发展方式,用工业理念做农业,猕猴桃品质精准把控,注重打好“种子牌”“科技牌”“生态牌”;有齐峰果业等数以百计的“舰艇型企业”给农民解决渠道、资金、品牌管控问题,加之天人集团、千裕酒业、百贤酒业等果品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所以眉县仅这一产业年产值就达30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17元。猕猴桃真是“藏富于民”的优势产业。
如今眉县特聘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指导建设省级猕猴桃大数据示范中心,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拓展猕猴桃生产营销渠道,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眉县是“移民县”,外来人口众多,活跃的思维孕育眉县人的勇气与豪气,这气韵化为思想的觉醒、行动的果敢、创新的秉性。
面对国家环保督查和散乱污企业整治,眉县主动加强与西安、宝鸡地区有搬迁意向的企业联系,积极为他们量身裁衣,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他们入驻县工业园。经过对接促进,陕西中晶稀有金属有限公司、飞亚欧有色金属公司等12户企业与眉县经开区管委会签订了入园投资合同,40余户钛材加工和装备制造企业入驻钛谷东区。
抢抓宝鸡建设“西部百万辆汽车名城”机遇,完善余管营汽车零部件基地配套设施,加速九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线等项目落地,建成砖机产业园,打造城西工业经济带。
设立应急转贷基金和工业发展基金,加快推进53个工业项目建设,全县84户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增加值年增长15%,效益持续释放。
探索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基金,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在县内设立分支机构或成立村镇银行,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保障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全年新增贷款10亿元以上。
科学制定建设用地规划,整理盘活存量土地,确保项目用地需求。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办理周期,促进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达效。
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眉县积极对接国家产业政策以及中央和我省专项规划,围绕优势资源策划包装一批填补行业空白、提升产业层次、引领发展转型的好项目、大项目。储备项目100个以上,年争取资金20亿元以上,确保项目接替有序。在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推出一批PPP项目,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绿色的描画高擎可持续理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山水眉县不缺绿,绿是生机、是畅意、是理想……正因为亲近绿色,这里的人把绿色建设当作常态生活打造。夏日,太白山旅游区的龙山片区,经过一春一夏阳光雨露的滋养,那油松长出幼嫩的枝芽,女真国槐挺拔的身姿吟唱山的歌谣,樱花海棠似笑非笑的模样令人沉醉……这是旅游区及驻区单位1200余名员工,今春在此栽下超过215万平方米的“希望”。在主景区之外植绿,如果不是对山水最富感情和理想,怎会有这么大热情?
漫步柳舟湖畔,“生态优先、师法自然”的理念随处可见:原有滩涂,依托地形,荷叶田田,芦苇荡漾,乔灌木精巧组合;改造后的湿地景观水流潺潺,群鸟翔集;雨水收集系统,既解决城市水患,又为湖水补充水源,让植被灌溉和景观水量四季充盈……
眉县由造林向造景转变,因地建园、因景配绿。橡胶厂附近一片旧房在环境改造中被拆除,为避免黄土裸露,城建部门对其进行微地形改造,植草皮如绿毯,白皮松、樱花立体美化生动可爱。
在县城凤泉路与荣华路,南邻310国道、北靠居民区,有一条连绵1公里的“绿腰带”,这是南城公园。建设3年多来,她的景观小品和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成了乡里乡亲唠嗑跳舞的好去处。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眉县的绿色发展之路是在实践当中努力探索出来的。以编织绿色“生态梦”为目标,以道路、水系、城镇、村庄绿化为重点,高点定位,科学规划,眉县陆续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四期防护林建设等一系列造林绿化建设项目,实现县域绿化全覆盖。据统计,眉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9.45%,林木绿化率达到69%。推窗见景、出门进园,绿色生态是眉县的亮丽名片。
横渠镇文谢村,一草一木见芳华。1.2公里长的文化墙,新修的“六尺巷”,成了人们刷“抖音”、发朋友圈的“取景地”。而在去年7月之前,这里还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废料柴草乱堆的“旧村庄”。
文谢村党支部书记董建平说:“以前环境难上台阶,是农民的思想工作难做,现在村民富裕了,看见别的村漂亮,也自尊要强起来。这是在乡村治理好势头助推下的产物!”村干部和党员50余人连片包抓、带领村民齐头并进,“八清一改”劲头足,才使文谢村旧貌变新颜。
眉县每年整合多个项目资金,推动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关中大地园林化建设、渭河综合治理、百里画廊等多个生态工程,使“渭河最美在眉县”成为现实。豆家堡、钟吕坪、宁渠村等3个村入选省级美丽乡村,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路、通邮、通公交及所有自然村通水泥路的目标,良好生态让眉县百姓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精神的航标引领奋斗的价值
若比较今日与往昔的生活,如今日子甜美如蜜。而越是在日子好过的时候,每一位共产党员越要自觉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静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眉县人有“牡丹之志”,力做“关中率先发展排头兵”。正是因为历届县委班子“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选对方向,不怕“路途之险”,带头苦干实干,好作风才带出“好队伍”,全县各级干部都动起来,奔到项目一线、田间地头,不放空炮、“真刀实枪”解决实际问题。
新恒大铝业2万吨建筑铝型材生产线是市县两级重点项目,短短半年时间顺利投产,项目负责人李建洪感慨道:“眉县干部尊重经济规律、接地气,为项目立项、环评、办证效率极高,企业在此发展安心舒心。”
陕西秦源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利辉对眉县干部作风赞赏有加:“县上领导每周都来工地看,询问工作人员项目进展难度,根本不用我出面,就把问题解决了,这种亲和力和务实作风,让人敬佩!”
自2011年起,眉县每年实施重点项目都在300个左右。如此多的项目,如何按期完成?眉县提出只争朝夕追赶超越,周内不够周末补,白天不够晚上补,晴天不够雨天补。“干”字当先、“抢”字当头,如此农夫山泉、佳华铝业、雷洛贝尔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短期内建成达产,创出眉县新速度。
诚心问民意,恒心解民忧。眉县连续五年以“十件实事”切入,让人眼里添了光彩。
扶持60个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30户新型经营主体,实现村级集体经济贫困村全覆盖;
创新实施“七个一次不用跑”城乡居民参保管理服务模式,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村级综合管理平台全覆盖全应用;
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539万元,扶持创业2000余人,城镇新增就业3810人;
3万余名小学和幼儿园的孩子上学条件得到改善;
全县9个村实施垃圾收集转运及生活污水处理项目;
54辆城乡新能源公交车亮相,提供绿色舒适的出行条件;
全县免费实施基本公共卫生和孕产妇系统保健项目;
……
把百姓装在心里,把担当扛在肩上,把振兴捧在手中。当信仰沉淀为集体向往,也就形成了眉县追赶超越的整体合力。
在这块面积86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33万眉坞儿女,辛勤耕耘、道德传家、耕读传家、诗书传家,涌现了一大批奋斗者、道德模范。宝鸡家风馆就建在饱有大儒张载遗风的横渠镇横渠村。村党支部书记严春春说:“‘十勤加一懒,想懒不得懒’,家风家训成风化人,光我们村近两年就涌现了‘中国好人’严平安、魏依萍、秦永宁,村里孝老爱亲、诚信友善的风气浓厚。”
眉县用“村村响”打通“好声音”传递“最后一公里”。群众在“村村响”里,听政策明目标、有干劲,学技术明方法、有本领,学典型明是非、有品行。现在,“孝敬好父母、教育好孩子、种出好桃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在眉坞大地蔚然成风。
近年来,这里学习传统文化的风气十分浓厚。“眉坞大讲堂”在容纳300余人的空间场场爆满,县级各部门的干部职工、离退休老干部代表、教师、学生和农民,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找到文明的源泉、精神的财富。
眉县人还以开放的心态触摸高雅艺术,一场场交响乐演出、钢琴音乐会让人从高雅艺术中,启迪美感与智慧,一股子昂扬的劲头激励人们站高望远。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眉县正昂首阔步,书写奋斗者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