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产权制度改革盘活了农村沉睡的资源,释放了发展潜能,增强了发展动力,乡村新型经营主体风生水起,推动了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夯实了村集体物质基础。
榆阳区在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调动村干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积极性上,积累了一定经验,培树出赵家峁等一批全国村集体经济示范组织,形成了榆阳产改模式。实践充分证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必须强化政策保障,主动适应形势变化,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出抓好村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建立村干部与村集体经济联结双赢机制,增强内生动力,推动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行稳致远。
用活政策,探索推行“三薪并举”激励机制。充分用好“三农”政策,改革村干部薪酬待遇制度,完善村干部激励机制,探索推行基本薪酬、绩效薪酬、贡献薪酬“三薪并举”激励机制,将村干部现有补贴待遇作为基本薪酬足额发放;县区根据村集体产业发展情况、效益收入情况,实行村干部绩效考核薪酬制度,确保村集体产业有人抓、有人管、有成效;村集体产业进入收益期后,根据效益增长情况,实行贡献薪酬制度,从集体产业收益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激励村干部,推动村级产业稳定发展、持续增收。同时,可将村级产业发展情况作为村干部评优评先、考录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干部、推选“两代表一委员”、推荐换届人选等前置条件之一,构建全程激励机制,树立大用乡村有为之人、大抓集体经济的鲜明导向。
建活机制,因村施策制定贡献薪酬制度。属于股份合作制的集体经济,可适当提高村干部参股入股比例;属于资产经营类集体经济(村上经营)的,综合考虑经营、收益等情况,安排适当资金用于村干部岗位补贴、劳务报酬;属于村办产业的集体经济,根据年纯收入增长情况,采取“一事一议”办法,核定村干部贡献薪酬比例。同时,根据村集体产业实际情况,可推行村干部承租经营、托管代管等方式,拓宽利益联结机制,用赋予村干部的政策实惠,推动集体经济崛起壮大,让所有群众享受发展红利。
激活引擎,打破平均分配格局。坚持“以收定标、按绩定酬”原则,核定村集体经济年度收益,合理确定村干部贡献薪酬比例。按照贡献大小,制定不同层面村干部贡献薪酬标准,做到谁贡献、谁受益、贡献大、受益多,切实调动村干部积极主动性。
抓严制度,让村干部挣得光明磊落。统筹考虑各方利益,防范矛盾纠纷,充分尊重基层组织、基层群众意见,建立群众认可的村干部与村集体经济利益联结机制。上级党委政府要加强监管,严格实行审核报批、备案管理、公开公示、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组织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机制,防止内部少数控制和外部资本吞食集体资产。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保证党员和群众拥有充分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让村干部挣得光明磊落,让群众看得清楚明白,推动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把严关口,列出不能享受补贴的负面清单。坚决把好村干部的政治关、品行关、纪律关、实绩关,将村干部政治表现、政策落实、民主决策、为民服务、履职担当、遵守法纪等情况与贡献薪酬相挂钩。凡是村党组织软弱涣散的、村干部自身原因导致村集体经济严重滑坡的、村干部受到党政纪处分且影响期未满的、年度考核为“不称职”的、民主评议为“不合格”的,村干部不得额外享受村集体经济利益。做到约束与激励并举,利益与责任并重,调动村干部扎根乡村阵地,集中精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乡村小康社会,打好坚实的经济基础。
(供稿:榆林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