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区以党群服务中心(政务大厅)为阵地,以便民利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民呼我行、民需我动”,以“党建+政务”创为民服务品牌,着力做实行政审批 “减法”和政务服务 “加法”,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进一步推动“民有所呼、我有所行”工作落实落具体。
打造“红色引擎”,凝聚政务服务合力。以打造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通过早自习、讲党课,知识趣问答、党史微视频等形式,打通线上线下两端,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比、学、赶、帮、超”中提升团队凝聚力、战斗力,让党史学习入脑入心入行。在学习的同时,全体党员干部积极把党的先进思想贯穿政务服务全过程,把党的成功实践转化为便民利企新举措,充分发挥党组织“红色引擎”作用,为长安政务服务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做实“党建+政务服务”,促进审批提速增效。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工作理念,把党建工作融入行政审批与政务服务的各方面、全过程,深化推进“党建+政务服务”工作模式,以实现审批“一网一门一次”为工作导向,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内在要求,在办理时限上做减法,在服务质量上做加法,做实改革、做优服务,实现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双融合、双促进、双提升。“一窗受理”再提升。按照“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模式,全面推行综窗改革,夯实“三集中、三到位”,实行无差别全科“一窗受理”,实现“大厅之外无审批”。 事项划转再推进。5月底,完成了第九批25项行政审批事项划转。截至目前,累计划转16个部门181项行政审批事项,剩余审批事项计划于6月底前分两批划转到位。 “15分钟政务服务圈” 再升级。在主城区街道辖区内依托企事业单位、小区物业等载体确定一批便民服务驿站点位作为首批试点,织密群众办事网点,协调各街道、社区积极动员在职干部、社区(村)党员、社会志愿者、在校大学生等组成代办队伍,对行动不便或其他特殊群众提供代办服务、上门服务和延时服务;提高街道便民服务站、社区便民服务室“好差评”系统使用率,引导办事企业和群众对服务情况进行反馈,以差评促整改,以好评优服务。办事渠道再拓展。把事关教育、就业、互联网科技、文化等101项民生服务接入“i西安”APP,持续为市民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服务。“跨区通办”范围再扩大。为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西安“四最”营商环境,加强政务服务交流合作,促进经济协同高效发展,去年,与高新联合推出116项政务服务事项“两区通办”;今年, 与雁塔、高新、曲江、浐灞、航天基地,推出192项城南“跨区通办” 事项之后,又联合雁塔推出46项两区“跨区通办”事项,携手鄠邑、周至,推出107项政务服务事项“三地通办”,与宝鸡市渭滨区推出167项“跨市通办”事项,切实增强了企业群众办事体验感和获得感。
强化“载体功能”,优化提升服务质量。坚持党建与服务融为一体,互相促进。在行政审批办事大厅设立红色驿站服务区,配套有休闲沙发、手机充电加油站、雨伞架、医药箱等便民服务设施,让群众享受到红色驿站优质暖心的便民服务。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以代办服务、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等服务方式,为有需求的审批项目和老弱病残特殊群体开辟“绿色通道”,工作地点不再局限于小小的窗口,工作时间也根据群众需求随时变通。2020年以来,共为重点项目、现役军人、高龄老人开通“绿色通道”服务156次,上门服务10次,帮办代办300余次,延时服务256次,得到了企业群众的认可和赞誉。
(供稿:西安市长安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