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网格化管理,在做好日常服务的同时,持续改善社区综合环境,让居民生活更方便、更舒心。”9月11日,渭南市“争创文明社区、争做文明市民”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后,渭南经开区渭阳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近年来,渭南市委、市政府全力推动渭南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项目投入力度,城市综合环境不断改善,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升。断头路逐一打通、老旧小区换新颜、口袋公园风景怡人、全民健身火热进行……和谐、幸福逐渐成为秦东大地群众生活的主旋律。
文明交通 服务随行
“爷爷,现在是红灯不能通行,等会儿绿灯亮了我扶您过去。”9月15日8时,在渭南城区朝阳大街与解放路十字路口,一位志愿者正在劝导市民文明过马路。每天早高峰时段,渭南城区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都能看到身穿红色马甲、头戴小红帽的志愿者,开展文明交通劝导志愿服务。
为了更好地服务十四运会,持续增强群众文明出行意识,渭南市招募社会志愿者6600名,组织120多个部门,在城区29条主干道设立志愿服务岗,开展文明交通劝导志愿服务活动。
“明显感觉到大家的文明意识增强了,斑马线前礼让行人,车让人、人快行等行为逐渐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一位志愿者告诉记者。
志愿服务是展现一座城市文明风尚的新标志。近年来,渭南市志愿服务机制不断完善,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志愿服务活动更加丰富多样。目前,全市累计注册志愿服务队2683支、志愿者27.5万人。正是这样一群文明城市建设的生力军,在秦东大地上汇聚起爱心热潮,温暖着这座城市。
旧居改造 方便老人
9月8日,在临渭区杜化路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小区院子内,工人认真处理墙面脱落的瓷片,在墙面上加装保温层。
说起小区改造,家住5号楼的居民黄站龙赞不绝口:“小区一些房子是20世纪80年代建的,屋顶漏水。7月底,施工人员就来到小区先行修复漏水房顶,让大家安全度过雨季。”
“改造内容包括屋面防水、外立面刷新、楼梯间墙面粉刷、室外管网整修等。”施工方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将于今年12月底前完成该项目施工任务。
据了解,2020年临渭区动工实施改造老旧小区37个,已全部完工。今年,临渭区计划改造80个老旧小区,目前53个小区已动工。
近年来,渭南市对老旧住宅小区持续提升改造,加强对老旧小区特别是“三无”小区的管理,落实辖区、街道、部门、社区包联责任。群众纷纷表示,现在的生活更方便、更安心、更舒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近年来,渭南市不断为老年人群体送去关爱。2020年下半年,渭南市民政局启动了经济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采取政府补贴等方式,对全市户籍60周岁及以上的城市特困、农村五保、低保、低收入老年人的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雷金生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一年前,78岁的向阳社区居民雷金生因家中地面有水渍湿滑,不慎跌伤致骨折,长时间依靠老伴照顾。今年9月,雷金生家完成了居家适老化改造:卧室床边安装了柜子能充当起身的扶手,房间安装了智能灯;浴室配备了洗澡椅,铺设了防滑垫,马桶旁安装了两个扶手……生活起居安全又方便。
据了解,渭南市今年提出了加快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打造乐养宜居城市三年行动方案,今年计划完成困难家庭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500户,目前已完成超过90%。
以文润城 崇德向善
非遗文化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中国花馍艺术节……近年来,渭南坚持以文润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提升群众文明素养。
在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渭南市注重发挥文化的滋养涵育作用,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文化惠民活动,倡导文明、健康、和谐、节俭、绿色的节日理念。同时,渭南不断打响“一元剧场”“四进零距”等文化品牌,举办各类惠民演出,开展“一城书香 魅力渭南”等群众性阅读活动。
见义勇为公交司机雷小武、拾金不昧出租车司机李军宝……正能量的“渭南好人”在各行各业中不胜枚举,崇德向善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文明风尚。近年来,渭南市强化德育教育,坚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文明城市创建全过程,深入开展“道德模范”“中国好人”“陕西好人”“渭南标杆”等推荐评选及学习宣传活动,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
“今年是我市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的开局之年,要更好地发挥广大市民的主人翁作用,人人争做文明创建的宣传者、实践者和维护者,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美丽渭南奉献智慧和力量。”渭南市委宣传部部长王玉娥坚定地说。
今天的渭南,向善向美向上的力量蓬勃生长。文明正成为这座城市最美的底色、最动人的风景,成为助推渭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