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市县亮点 / 正文

潼关:百姓“痛点”变改革“亮点”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1-10-11 16:12 作者:王军

近年来,潼关县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坚持下好“减证便民、乡村振兴、问需于民、社会治理”四盘棋,统筹做好各领域民生改革,把百姓“痛点”变成改革“亮点”,使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越来越少,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下好“减证便民”棋,让百姓“跑断腿”变“少跑腿”

持续抓落实、办实事,全面提升减证便民服务能力与水平, 真正把“减证便民”、优化服务落到实处。一是完善四级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对各镇(办)便民服务站和28个村(社区)便民服务室,实现了一厅式办公;建立了规章制度和业务规范流程,设置统一证明模版,为群众出具计生、户口信息等6类21种。二是建立帮办代办服务体系。以镇(办)、村(社区)级帮办代办服务为重点,建立完善帮办代办服务体系;依托“掌上渭南”构建帮办代办线上体系,把涉及民生服务、重点项目等事项纳入帮办代办范畴,为办事群众和企业提供贴心周到的帮办代办服务。三是优化企业设立审批环节。实行企业名称登记制度、登记注册便利化、免费公章刻制,全面推行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持续推进落实“多证合一”改革,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推进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四是设立帮办“连心卡”制度。建立服务关系提升行政审批服务效能,在企业设立、变更等事项中给予全程包联指导,实行事前介入,事中帮办、事后跟踪的全流程帮办服务;建立企业登记交流群,为企业提供在线咨询服务;为新登记企业免费提供首套防伪印章的刻制服务;实行企业登记事项“六办双寄送”服务,即:“线上办、预约办、上门办、帮你办、容缺办、延期办”和资料证照双寄送。五是户籍改革持续深化。以全面压减环节、精简材料、优化流程为基础,以“零推脱、零耽误、零差错、零积压”为目标,在全省率先推出“免费户籍窗口”“出诊式”服务、居住证立等可取等10条便民举措,户籍制度改革的“潼关模式”受到中省媒体报道。

下好“乡村振兴”棋,让农村“小庭院”变“黄金园”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着力谱好体制、产业、人才、基础、文明“五部曲”,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一是谱好“体制曲”,实现政策无缝衔接。建立防范返贫和新生贫困、解决相对贫困的巩固脱贫成果长效工作机制,丰富和完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常态化做好防返贫监测工作;对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扶贫资产逐步转化为全体村民享有的集体资产,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无缝衔接。二是谱好“产业曲”,激活乡村造血功能。积极围绕潼关软籽石榴、花椒、肉夹馍等特色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目前已栽植软籽石榴近5万余亩,产值达1.8亿元,打造中国软籽石榴第一县;在花椒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在巩固13万亩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发展深加工企业10家,延长花椒产业链和附加值;持续拓展潼关肉夹馍产业,搭建中央厨房发展潼关肉夹馍总部经济。三是谱好“人才曲”,发挥人才效益合力。健全完善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监督长效机制,全力激活农村党员“细胞”,发挥党员科技致富模范带动作用,累计开展各类培训130余期32900余人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931人,持续激发群众主体意识、提升技能素质。秦王寨社区发挥优势,创新设立“人才股”,给社区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四是谱好“基础曲”,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城乡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从2014年起先后投入2.59亿元全力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巷道硬化率达到100%,上善村等4个村被评为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先后建成清洁乡村28个、生态乡村14个、美丽宜居乡村11个。五是谱好“文明曲”,树立乡村文明新风。积极开展“廉洁乡村”创建工作,开展“美丽庭院、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持续发挥“乡村振兴讲习所”作用,引导群众讲文明、讲道德,培养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正能量,让“主旋律”“正能量”占领农村文化主阵地。

下好“问需于民”棋,让民生“堵点”变“亮点”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领域支出逐年增加,从2012年的8.1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2.7亿元,让全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幸福指数不断攀升。一是积极稳妥推进“双减”工作,让教育回归本真。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实施办法》,明确了作业管理的要求和措施,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组织教师开展减少作业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强化教师履职尽责;从严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强化风险管控;稳步推进课后服务工作,明确“一校一案”、“5+2”、“学生自愿”等要求,确定了每生每小时2.3元的收费标准;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活动,不断完善校内课后服务,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积极探索一条科学有效、多方共赢、学生发展的“双减”之路。二是探索新模式,让老有所养从“有保障”到“更完善”。县养老服务中心被列为全省“医养结合”示范养老机构以来,积极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推动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以协作或并建方式进行合作,打造出全省首家“医养结合”养老样版工程;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打造“15分钟”养老圈,秦王寨入选首批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目前全县共有养老机构33个,设置养老服务床位900余张,累计安置留守孤寡老人、失能特困供养人员等500余人,逐步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三是打造“五个交通”,擦亮城市“名片”。在综合交通方面,打造黄河金三角“三省四市”区域交通枢纽,在全市率先完成了路网规划调整,配套建立了滚动项目库,规划总投资173.5亿元。在智慧交通方面。投资2200万元建成了智慧交通综合管理服务及智能养护管理平台,初步形成了“1个中心,4个作用,4级平台,5个互联,14个子系统”;启动了智慧物流集散中心建设,新增智慧工地子系统。在绿色交通方面,实施了老310国道6613段绿化提升项目,依法强制拆除黄河沿岸非法经营趸船2艘;全县40家汽车维修企业全部达到行业环保标准,汽修企业替代使用低VOCS含量涂料企业5家。在法制交通方面,以“交通运输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为抓手,对全县交通运输行业乱点乱象进行了拉网式排查与整治,成效显著。在平安交通方面。开通了全省首家城区免费公交和农村免费校车;实施了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完成了累计36条农村公路162.152公里的波形护栏、防撞墩等建设内容,处置隐患里程155.2公里。

下好“基层治理”棋,让治理“难点”变“亮点”

 “大国治理,要在中央,事在四方,根在基层。以提升人民幸福感为重点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让治理的难点变亮点,书写好百姓期待的民生答卷。一是推进三级综治中心建设。在县级层面成立了县级综治中心,整合民政、司法、信访资源,设立“一办两厅三部”,组建“三个专项组”,具体负责全县综治工作的指挥、协调、调度等;在各镇(办)全部建成了“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综治大厅,整合基层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基层政法资源,设立“两室一厅一平台”;在村(社区) 全部建成28个村级综治中心,设立了"四室一窗口",统筹驻村(社区)民警、网格长、网格员、调解员"红袖章"巡逻队伍等基层综治力量。以全省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示范县为契机,开展 “三化同步”、“十村同建”系统集成治理改革,建成了全县首家村级社会治理中心,社会治理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四知村获评2021年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二是运用“网格化+12345”联动治理。成立县民生问题快速响应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县“12345”热线服务中心,整合全县各“123特服号”及诉求受理、任务分配、咨询投诉等功能,统筹集成公安天网、交通运行、城市管理、旅游服务等系统平台数据;建立六项机制,形成12345平台转办问题“交办、督办、反馈、评价”闭环工作体系,激发社会治理新活力。三是稳步推进平安潼关建设。以“雪亮工程”为切入点,投资6300万元,在全县公共场所和交通要道新增球形摄像机83个,人脸识别系统10个,微卡口197套,高空瞭望系统2套,智能摄像机251套,建成了覆盖城乡的“雪亮工程”监控系统;公安综治指挥平台和综治视联网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县镇村全覆盖,利用大数据系统和信息化手段,增强综治工作治理和管控效能,通过治理,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逐年增强。

改革贵在担当,只有增强改革定力、勇气和韧劲,敢于破藩篱,勇于担责任,把百姓的痛点变成改革的着力点,改革才能真正取得突破,并最终使其成为改革的亮点。

(供稿:潼关县委深改办)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