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汛以来,商洛市遭遇数轮强降雨袭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灾情发生后,省、市主要领导带头深入灾区,指导查灾救灾工作,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发挥“两个作用”,用实际行动彰显使命担当,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抗洪救灾“红色堤坝”,让鲜艳的党旗在防汛救灾一线高高飘扬。
下好“先手棋”,未雨绸缪早部署。市委、市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要求,及时下发《关于进一步发挥“两个作用”坚决打赢防汛救灾硬仗的通知》《致全市广大共产党员的一封信》,坚守24小时在岗在位,绷紧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之弦。市、县成立防汛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市级领导联县指导、县(区)领导联镇包抓、镇(办)班子成员驻村包片、党员干部蹲点包干“四包”机制,建立“气象研判—预警发布—及时撤离—后续管理”全流程管理模式,健全县、镇、村、组、点五级群防体系,落实网格化管理、“人盯人”防抢撤机制,开展防汛应急演练1100余场次,成功应对入汛以来8次局地强降雨。面对暴雨洪涝灾害,省委主要领导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深入重灾区,现场指导抢险救灾工作,为全市树标定向,有效推动工作落实。
当好“主心骨”,守土尽责强担当。全市把防汛救灾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各级党委(党组)履行主体责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及属地管理原则。各基层党组织把防汛救灾作为检验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前沿阵地,把临时党支部建在防汛救灾一线,把“主题党日”活动开展到防汛救灾点上,在关键地段、险要位置成立防汛救灾临时党支部139个、党员抢险突击队1398支,划分党员责任区4430个,设立党员示范岗2771个,为防汛抗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全市驻村工作队就地转化为防汛救灾队伍,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轮流值守,加强对所在镇、村河道、滑坡体、危房等重点区域全面排查,广泛宣传汛情雨情水情,积极开展防汛救灾。针对严峻的防汛形势,驻丹凤县峦庄镇峡河村第一书记明平坤,及时组建由16名青年党员组成的防汛抢险突击队,迅速开展隐患拉网排查,对排查出的滑坡体和特殊部位人群,制定撤离方案和路线,组织现场演练,确保全村安全度汛。洛南县环亚源铜业有限公司党支部组建党员抢险突击队、党员志愿服务队和党员巡逻队,及时出动装载机、铲车和工程车34辆,前往受灾严重的保安镇盘底村和许庙村,帮助疏通河道、抢修道路,并将公司礼堂设为灾民临时安置点,安置灾民300余名,免费发放应急物资2000余件。
做好“战斗员”,冲锋一线作表率。广大党员干部把防汛救灾作为检验初心使命的试金石,主动担当起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主力军、排头兵,全市在防汛重点区域开展支部“1+1”联建、“党员联户”帮扶活动,组织未受灾及受灾较轻的村帮助重灾村,党员联系受灾群众,开展巡逻排查、抢险救灾、安置保障、运送物资、生活救助、心理疏导等工作,带动广大群众增强信心、战胜灾害、渡过难关。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2.6万余名党员参与抗灾自救。7月23日凌晨,暴雨肆虐山阳县双寨村,双寨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水娥用大喇叭高声呼喊村民紧急撤离,彻夜转移群众到安置点。天亮后,浑身湿透的她依然坚持巡逻排查,发现路基被河水掏空,拿起铜锣边敲边喊:“大家不要在路上看水,路基随时会坍塌,抓紧撤离”,确保了群众生命安全。洛南县灵口镇受灾较轻的村组建了8支应急救援突击队,驰援受灾严重的上河、焦村等村(社区),运送救灾物资,帮助受灾群众清理室内淤泥、修整院落围墙,使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生活。五龙村党支部书记杨锋说:“我们村受灾较轻,在自救的同时还要组织党员干部帮助兄弟村抢险救灾,洪水不退我们不退!”
拧成“一股绳”,合力攻坚抓保障。全市各级党委(党组)充分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统筹企业、医院、学校、社会组织等资源,动员各类社会力量参与抢险救灾。各级应急管理、水利、公安、交通、电力、通信、民政、卫健等部门积极配合、协同作战,凝聚了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强大合力。交通、通信、电力部门出动抢修人员、车辆和设施,全力开展抢修工作,确保了受损国省道、县乡道、通村道路及时抢通和通讯、供电恢复。全市累计向灾区配送帐篷1724顶、简易床7300张、被褥9876套、编织袋救生衣卫星电话等6万件、矿泉水53200件、方便面59296箱、大米93954公斤、面粉151732公斤、食用油10284桶、蔬菜1200吨,全力保障安置群众居住、饮食、医疗卫生等基本生活需求。社会各界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各类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捐款955.25万元,捐物价值3248.92万元。针对受损严重县区,及时编制灾后重建项目册,策划项目106个,总投资23.5亿元,申请2021年灾后重建水毁基础设施应急补助投资计划5个项目5.6亿元,灾后重建工作正在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