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市县亮点 / 正文

​长安区:“一项行动、两个平台、三重保障”构建“民呼我行”新格局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1-12-06 09:39 作者:徐丹

2020年以来,长安区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加强城市基层治理和市委“民有所呼、我有所行”工作要求,秉持“党建引领、共融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理念,聚焦强组织、聚人心、优服务三大重点,通过深化党建引领“末梢治理、为民服务”一项行动,搭建“倾听群众呼声”和“为民服务行动”两个平台,强化为民服务“123”工作体系,强力破解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筑牢“民呼我行”服务力量、服务质效、服务品牌三重保障,着力构建“民呼我行”新格局,进一步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一项行动”牵头

让为民服务更精准、更细致

将开展“末梢治理、为民服务”行动作为落实市委“民有所呼、我有所行”工作的重要载体,打造特色亮点,不断丰富外延和内涵,以群众满意展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成效。

完善“1+2+4”模式,建立“民呼我行”主阵地。分层级设立431个服务居民临时党组织,实现400个小区党组织、服务长、联系长、社区民警、法律顾问、物业企业、自治组织全覆盖;制定小区服务长考核奖惩办法,建立日值班、周走访、月议事、季评估、年述职等制度,推动全区组织力量下沉、管理力量下沉、服务力量下沉;开展社区公益创投大赛,筹集启动资金410万元,用于面向社会组织、居民征集金点子、好项目、好创意,首批群众认可的30个公益创投项目已签约落地。

凝聚各方力量,畅通“民呼我行”主渠道。67个包抓部门党员干部、400名小区服务长佩戴党徽走进小区听民意、解民忧。成立供水、供电、燃气热力、物业和老旧小区改造专班,解决环境整治、违建拆除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1000余件,让群众时刻感受到身边事情有人帮、遇到问题有人管;开展大走访、集中解难题、党史进小区、文化进小区、我为群众做好事等“五个一”活动,开展各类活动1540余场次,服务群众10万余人。

坚持问题导向,当好“民呼我行”主心骨。专注关系群众生活问题,累计清运垃圾5万余立方米,拆除乱搭乱建2127处;协调开发商租售同步,累计释放车位5332个;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值守,协助做好包抓小区疫情信息监控;助力136个老旧小区改造,创下了30天之内拆除太阳能4196个、防护网1.36万个的“长安速度”,群众满意率达到95%以上,韦曲街道长乐小区被科技部授予改造更新工作“精瑞科学技术奖”。

“两个平台”行动

让居民群众更满意、更幸福

发挥党建联动作用,将服务居民临时党组织纳入城市党建共建,实现区委“一线指挥部”牵头抓总、街道党工委“龙头”整合资源、社区党支部“战斗堡垒”引领带动,聚集区级部门、街道、社区、小区等各方力量为民服务。

织密网络,让“民有所呼在耳边”。推进“多网合一”和“党建+网格”治理模式,将全区划分395个网格,成立了395支专兼职网格员工作队伍,将304个党组织、13677名党员纳入网格,将链条延伸到“神经末梢”;按照“一厅二室一中心”布局打造阵地,融合综治、信访、12345热线、便民服务等资源,实现综治网格中心实体化、一体化。上报网格事件423996件,办结423949件,办结率达99%以上。完善12345市民热线办理机制,定期对热线办理情况进行分析研判、汇总通报;在“长安宣传”和“今朝长安”开设“民情12345”专栏,发布民情12345稿件62篇,提升12345市民热线群众知晓率。

统筹资源,让“我有所行在身边”。用好市区社区建设奖补资金完善活动场所、功能室建设,26个社区累计新增社区用房面积2500平方米,有效增强社区服务阵地承载能力。加快“15分钟政务服务圈”建设,将137个事项下放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在城市主干道、楼宇商圈等人流量大、服务需求多的地方设立50个邻里服务驿站,精准下沉群众呼吁最高的15项居民个人办事事项,实现便民事项就近可办、就近办好;推行免费帮办代办、上门服务等服务,绘制自助终端服务网格,通过“网上办”“移动办”等多种途径,实现93.3%事项网上办理;加强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建立物业“红黑榜”,对17家违规物业罚款48万元,成立长安区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吸收32家企业参与,推动全区物业管理工作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三重保障”落实

让资源利用更充分、更有效

以强化制度保障为基础,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政府的资源优势、社会组织的群众优势相结合,构建人、权、事配套的制度体系,确保“民呼我行”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地议事。

凝聚力量,汇集服务群众资源。全面落实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进社区“双报到双报告”制度,开展“让党旗在社区一线高高飘扬”活动,全区1万余名在职党员、5000余名住户党员、近千名离退休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和小区治理工作;开展社区工作“去机关化”,设立综合服务岗统一受理业务,其他人员下沉小区上门服务;完成111名社区工作者招录,完善社区“两委”成员储备机制,有效增强社区服务人才力量;建立16个街道、266个社区(村)新时代文明实站(所),开展“星火”理论宣讲、小白鹭儿童服务站项目、非遗文化项目、“CHANG在身边”志愿服务等36个志愿服务项目,提升为民服务精准度。

提升质效,增强服务群众水平。持续推进“一窗受理”改革,大厅可办理事项由245项上升至518项;率先在全市推出“二手房交易一件事”“企业开办一件事”等十项“一件事一次办”事宜,压缩办理时限65%,让群众“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加快“1+16+N”政务云服务平台前移,群众在街道、社区服务点,即可远程咨询和办理民政、税务等485项事项;加强政务服务交流合作,与20个地区开设跨区域业务办理,与宝鸡市渭滨区实现167项“跨市通办”,与深圳市福田区实现122项事项 “跨省通办”,累计办理各类业务670件。

打造品牌,营造服务群众环境。发挥校地融合优势,建立西北大学哲学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基地,打造长安区社区学院;韦曲街道将辖区所有图书资源、会议室和93个室内外场馆免费向居民开放,开展系列为民惠民活动千余场,惠及群众近10万人;郭杜街道联合有关区级部门打造邻里中心民生综合体,创建“家门口服务站”党建品牌,累计为解决群众问题61203件,并逐渐形成了府东社区“七彩网格”、崔家营社区“孝先生”老年餐厅、樱花路社区“1445樱花党建”、居二社区“360°红色全景生活模式”等基层党建品牌,让服务更加便捷。

为民办实事,重在落实,贵在坚持。下一步,长安区将坚持强化党建引领,不断健全“民呼我行”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破难题、解民忧、促发展,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责任编辑:李晓恒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