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至25日,吴起县遭遇强降雨和北洛河特大洪峰过境,全县部分乡镇和县城部分区域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全县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影响。面对严峻复杂的汛情考验和艰巨繁重的灾后重建任务,吴起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将防汛救灾和恢复重建作为当前头等大事,迅速响应、周密部署、科学调度,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全力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党委靠前指挥,筑牢“责任堤坝”
灾情就是命令!吴起县委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成立前线指挥部,发出“红色动员令”,召开防汛救灾调度会6次,灾后重建推进会5次,建立“县级领导包联乡镇(街道)——乡镇班子成员包联村(社区)——乡镇干部和村(社区)“两委”成员包联网格——驻村干部、村组干部和网格员包联户——县直部门包联重点区域(受灾企业、超市、市场、商户)”五级防汛救灾包联责任机制,成立综合协调、抢险救援、物资保障、灾情核查、卫生防疫、基础设施抢修、宣传引导、执纪督导等专项工作组,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领导带班、信息日报和紧急会商制度。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县级领导和专项工作组组长带头下沉一线、靠前指挥,科学调度各类资源,将抢险救灾、恢复重建等任务措施细化分解到部门单位、党员干部,广泛动员各方力量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二、组织引领带动,建强“战斗堡垒”
吴起县委第一时间发出《关于在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倡议书》,动员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全县各级党组织闻令而动,281个党支部第一时间投身防汛救灾一线,迅速组建科级干部突击队2支、党员先锋队26支、志愿服务队32支,以最快速度奔赴灾情最重、危险最大、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积极参与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深化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服务居民制度。组织机关党员下沉社区和包联责任区,承担受灾群众安置、隐患排查、险情巡查、预警传达、群众转移、秩序维护、淤泥清理等急难险重任务。强化“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管理,落实“四支队伍”在岗履职要求,确保防汛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责任到人、包户到岗。
三、党员冲锋在前,勇当“红色先锋”
吴起县广大党员干部闻“汛”而动,放弃休假、坚守岗位,昼夜奋战在抢险救灾最前沿,1000余名党员干部、民警、消防员组成12支抢险队伍参与巡堤查险、加固堤坝、转移群众、抢通道路、清理淤泥、运送物资、守护安置点安全等工作,在危险河段、塌方路段、受灾村落、安置点设立90个党员服务站(点),广大党员挺身而出,13193名群众成功转移到46个临时安置点,实现了零伤亡,守护了群众生命安全。灾情发生后,制定县直部门单位包抓受损商铺、门店清单,“一对一”协助开展清理清运、设施修复、隐患排查、消毒防疫等工作。机关党员下沉社区和包联责任区,由14名县级领导带队,成立11支应急抢险队,带领189个县直部门单位和2054名机关党员干部,协助县城8家受灾金融企业和189户受灾商户完成货物搬运、杂物清理、卫生清扫等工作。
四、干群同心协力,织密“重建网络”
吴起县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则,组织力量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危旧房屋、河道行洪区、低洼易涝区、受损基础设施等进行拉网式排查、动态监测和分类处置。灾情稳定后,市场监管部门加强食品、饮用水安全监管。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部门党组织组织精干力量,全力抢通水毁道路、修复受损水利设施、恢复供电供水通信,尽快恢复“生命线”。民政部门及时发放救灾物资,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自然资源部门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公安部门加强灾区治安巡逻和交通疏导,维护社会稳定。团县委、爱心企业、三新组织等力量迅速集结,深入一线开展慰问帮扶、物资捐助、免费送餐、心理关爱等活动,全力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供稿:吴起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