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平原盛夏已至,麦收归仓、果香渐浓。在陕西省宝鸡市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一项关于“科技兴农、人才强农”的重点行动——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正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自2024年农业农村部启动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以来,宝鸡市坚持市级统筹、高位推动,将高素质农民培育纳入服务“三农”全局的重要议题,积极探索人才培育与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作为全市首批试点县之一,岐山县结合自身特色产业和基层情况,在“学用贯通”上先行先试、精准破题,一支有情怀、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队伍正加速集结,成为驱动西秦大地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定框架、明路径”
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育新格局
“谁来种地、怎样种地”,这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绕不开的一道现实课题。在农村人口老龄化、青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的背景下,培育高素质农民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
近年来,岐山县围绕粮油、猕猴桃、苹果等优势产业,精准匹配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返乡创业青年等不同主体需求,强化理论与实操融合,推广“线上+线下”“课堂+田间”的混合教学模式,重点探索“学中干、干中学”的沉浸式培训方式,把课堂搬进果园、田间、加工车间。全县共培育高素质农民3057人,其中,高级79人、中级567人、初级2411人。
2024年,岐山县在省市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指导下,启动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试点的核心,旨在打通知识技能获取与实际生产应用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怎样才能让农民愿意学、学得会、用得上?农民培训不能是‘讲座式培训’,而要把课堂知识真正变成田间收益。”岐山县职业农民培育中心主任张帆说。
培育工作注重从“需求精准对接—培训高效赋能—成果落地转化—服务持续跟踪”全链条闭环管理:前期“一班一案”定制课程;中期注重案例教学、现场实操,配备技术指导教师和创业导师,提供配套服务;后期建立跟踪服务档案、定期回访、实践评估机制,强化“学用转化”实效。
“一碗面、一盘果”
在产业链上打造人才链
作为陕西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试点县之一,岐山县的探索,从“一碗面”和“一盘果”切入,全力推进“农业+研学”“农业+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这里是岐山臊子面的故乡,“一碗面”串联起优质小麦种植、面粉加工、预包装食品制造、品牌餐饮、电商营销等多个环节,全产业链年产值超过160亿元。在果业上,猕猴桃、苹果等特色种植基础扎实,潜力可观。围绕做大“一碗面”、做优“一盘果”,岐山县开设“面食工匠”“果业工匠”两个培育班,将人才培养与全产业深度对接。
面食工匠班从源头抓起,邀请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宝鸡市农科院等高校的专家讲授小麦种植理论知识,并在“吨粮田”示范基地开展实训。随后,学员走进擀面皮、挂面、食醋等加工厂和门店实习,深入了解产业链全流程。明确个人定位,实现从“学着干”向“边干边学”的转变,顺利衔接就业或创业。
学员杨晓飞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作为岐山县保丰源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他起初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训,没想到课程内容不仅解决了生产难题,更拓展了发展思路。掌握小麦宽幅沟播、“一增二精三优”等先进技术后,今年他的小麦高产核心示范田亩产突破840公斤,在干旱年份中依然稳产高产。同时,合作社还建成区域农事服务中心,提供“种管收储”全链条服务。杨晓飞也组建起一支技术服务队,为农户提供义务指导和观摩学习。
果业工匠班则聚焦果业发展中的关键环节,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本地猕猴桃、苹果、葡萄、樱桃等试验站和实训基地,形成“教学、研学、实习、就业”四位一体的路径。培训采用“线上理论+线下实操”方式,帮助学员系统掌握电商运营、种植管理、加工销售等核心技能。
学员纪勃熙长期深耕猕猴桃产业。参加培训后,他意识到,“电商不是简单开网店,数据分析和供应链管理同样重要。”通过优化产品展示与详情页结构,他将网店的单品转化率提升了30%,去年店铺销售额突破1500万元。他还创新探索“保底价+利润分成”合作模式,带动132户果农每亩增收700元。在抖音上,他开设直播课分享种植技巧,点击量突破10万,成为了村里“自带流量”的技术推广员。
“新时代的农民,就该左手握锄头,右手点鼠标,让科技为传统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他这样总结“学用贯通”的价值。
“定向学、抱团干”
打通学与用的“最后一公里”
学员学得好,更要用得上、干得成,才能把培训成果真正转化为可持续的增收方式。但在实际中,一些农民培训仍存在“学用脱节、落不了地”的问题——课堂上讲得热闹,农民却难以将所学转化为实操能力,企业也找不到匹配岗位需求的人才。
为破解这一难题,岐山县在试点中探索“学用+定向”培育,围绕农业生产和社会化服务需求,聚焦农民意愿、企业所需“双向奔赴”,与农业企业、合作社签订培训就业协议,定制培训专业人才,让农民愿意学、企业愿意用,实现从“培训一人”到“匹配一岗”的精准衔接。
学员汤龙飞的成长路径,是“定向培育”的鲜活例证。几年前,他还是岐山百年美阳民俗食品有限公司的主播,负责擀面皮、油酥锅盔等地方特产的直播销售。参加定向培训后,他系统提升了营销策划与供应链管理能力,年销量从50万单增至70万单,销售额突破3800万元。今年初,汤龙飞升任公司总经理。“以前是跟着干,现在是带着团队一起打市场。”他说,“培训不仅让我学会了本领,也不断打开发展的格局。”
从“培训一个人”到“带动一群人”,岐山县坚持以“培育+带动”为目标,着力建强乡土人才团队,通过集中学习、导师帮扶、观摩研学等方式,推动个体成长转化为集体进步。
岐山县凤鸣镇仓颉庙村党支部书记王宝红,连续三年参加各级农民培育班,系统掌握了现代农业技术和合作社管理等知识。她带领团队总结出“包衣、编绳、高垄、滴灌”的胡萝卜标准化种植技术,推动全村实现“透心红”胡萝卜规模化种植。今年,该品种成功入选“全国十大优异种质资源”,村民也因此实现增收致富。“学到的知识用出来、传下去,带动大家一起发展,是我最大的收获。”她说。
目前,岐山县80%以上的学用贯通学员已建立示范基地,成为本地种植能手和“领头雁”。
“我们不是办一期班、发一纸证,而是在搭建一套能让农民持续成长、不断进阶、带动一方的培育体系。”宝鸡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赵艳萍说。在岐山县试点带动的基础上,宝鸡已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2.6万人。这支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新农人”队伍,正以实干与担当为农业提质增效、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