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老县镇西关社区文化广场上锣鼓喧天,社区曲艺队成员正排练新编鼓曲,围观村民看得入神,时不时响起阵阵喝彩。“以前村里没这热闹劲儿,现在周周有活动,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村民李大爷的赞叹,道出了老县镇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喜人变化。这蜕变的背后,是老县镇以“组团服务”机制深耕城乡文化共同体建设的生动实践。一群来自不同单位、各有专长的驻村第一书记,打破地域与部门界限,以文化为桥,在城乡文化共同体建设的道路上合力攻坚,奏响了“文化共富”的动人乐章。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攻坚”
“刚驻村时想办场普法宣传,但缺场地缺设备,忙活半个月只来了十几个人。”县司法局派驻的第一书记王武昌还清晰记得去年的窘境。彼时,农村群众对法律知识、政策解读、文化活动的需求日益迫切,但基层文化服务力量分散、资源不均的问题,成了“文化共富”路上的拦路虎。
转机出现在今年春天,老县镇党委牵头,让驻村第一书记担任“文共体”建设指导员,通过组团服务的模式凝聚力量。“就像串起一串珍珠,来自不同领域的第一书记的优势都能发光。”县委办派驻第一书记陈星雨感慨。他牵头策划“乡村振兴政策讲堂”,联合县发改局第一书记解读项目申报政策,县司法局第一书记穿插案例普法,县融媒体中心第一书记用镜头记录传播,原本需要一个月筹备的活动,两周就落地见效,吸引200多名村民参与。半年来,第一书记“组团服务”已开展政策宣讲20余场、文艺活动30余场,“文化大餐”直送村民家门口。
从“按需配送”到“精准滴灌”
“锦屏社区需要留守儿童艺术课堂”“老县村想编排方言快板宣传政策”……在第一书记们的工作台账上,密密麻麻记着各村的“文化需求清单”。第一书记们带着清单跑部门、联院校,把一个个需求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成果清单”。
锦屏社区的留守儿童艺术课堂,是“精准滴灌”的生动注脚。县统计局派驻的第一书记康维发现,社区不少留守儿童数学基础薄弱,便设计了“趣味统计课”。他带着自制的卡通图表走进课堂,用“河滨路上有几棵树”“新修了几座桥”等例子教孩子们认数字,还编排“数水果”“报步数”等小游戏。“以前觉得数学枯燥,现在跟着康叔叔玩游戏学算术,可有意思了!”留守儿童萌萌说。如今,艺术课堂已开设5期,惠及50多名孩子。
第一书记们对理论宣讲的创新更让群众耳目一新。他们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地方戏曲、快板等形式,联合各村文艺骨干编排节目,开展“菜单式”宣讲。8月上旬,西关社区的院落会上,快板《百善孝为先》、渔鼓坐唱《说唱老县》等节目轮番上演,台下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以前听政策觉得枯燥,现在跟着戏文学,越听越得劲儿!”村民周大妈说。
从“输血帮扶”到“造血赋能”
“文化服务不能只靠‘送’,得留下带不走的队伍。”这是第一书记们的共识。在服务过程中,他们注重“传帮带”,通过培育乡村文化带头人、组建村民文艺队伍,让文化活力在基层持续涌动。
陈敬翠是锦屏社区乡村曲艺队的负责人。起初,她只会唱几首老歌,在第一书记们的联系下,县文化馆老师每周来指导,第一书记们还帮她联系演出机会。如今,她不仅能编排《红歌联唱》,还带起了20多人的队伍,在周边村庄巡演10余场。“以前觉得农民登不上大舞台,现在我们也能唱出乡村新风貌!”陈敬翠的脸上满是自豪。
王明亮是服务队挖掘的“乡土艺术家”,他爱琢磨方言快板,却苦于没平台展示。第一书记们发现后,帮他整理创作思路,将平安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内容融入作品。如今,王明亮创作的《平安建设靠大家》在全镇广为传诵,成了名副其实的“政策宣传员”。
截至目前,第一书记服务队已培养30余名乡村文化带头人,组建13支村民文艺队伍。从歌唱队、民俗文化队到农民画队,这些扎根乡土的文艺力量,正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讲政策、记录变迁,让文化之花在乡村持续绽放。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第一书记组团服务机制,正以文化为媒打破城乡壁垒,让文化惠民的阳光照亮每个角落。”老县镇党委书记徐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