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市县亮点 / 正文

凤县:用好六联共建“金丝线” 串起新兴领域“珍珠链”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5-11-03 09:44 作者:赵正卿

金秋十月,硕果飘香。地处秦岭深处的七彩凤县,正悄然上演一场“1+1>2”的“变形记”。当党建的“金丝线”串起分散的新兴力量,当中小企业打破壁垒“抱团取暖”,当快递小哥走进温馨的“暖新驿站”……这个山区小县以“联”为纽带,通过“化学反应”,探索走出一条“六联共建”创新之路,让这串璀璨的珍珠链在大秦岭中闪闪发光。

组织联建,让“独角戏”变“大合唱”

“从今天起,我们外卖骑手就有了‘新家’,再也不用风里来雨里去了。”9月11日,在凤县外卖送餐服务联合党支部成立大会上,宝鸡小城老伙计商贸有限公司优秀党员骑手李代龙激动地说。

凤县以“组织联建”破题,采取单独建、联合建、区域共建等灵活方式,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快递物流等新就业群体中织密组织网络。目前,全县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组织覆盖率分别达87.5%、89.2%、60%,党的工作覆盖率均达到100%。其中“三有”非公企业、重点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分别达100%、80.5%,党的工作覆盖率均达到100%。

“过去我们是单打独斗,现在与同行、村里、商会都结成了对子,可以抱团发展了!”凤县银湘矿业公司党支部书记郭永刚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企业的心声。

通过“结对共建”,“两企三新”组织之间、与村级党组织、与行业商会结对共建,党建“朋友圈”越扩越大,全县共结成128个对子。唐藏镇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与6个村党组织结对,带动集体经济年增收超20万元,实现了从“各自为战”到“协同作战”的华丽转身。

队伍联育,让党员“站C位”又“当主力”

在凤县,通过“双向培养”机制,把技术骨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技术骨干和经营管理人才,让党员成为最亮眼的身份。

嘉陵绿谷公司党员王磊正是这一机制的缩影,他带领团队研发蔬菜脱水新工艺,让产品保质期从30天延长至90天,订单量增长60%。这正是“双向培养”的硕果。

凤县积极推行党组织书记和“两新”组织负责人“一肩挑”,推动党组织成员和管理层“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比如,坪坎镇实施“引智引才”工程,村上与当地企业各选派4名村干部、企业办公室主任交叉任职,实现村情、企情双向掌握。而连接村企的纽带,正是“双向挂职”机制。留凤关镇喇嘛泉村与平安民爆公司采取企业、职工、村集体、村民四方合养林麝模式,企业的加入带来了新变化——公司对脱贫户认购的林麝承担100%风险,对一般户承担50%风险。

活动联办,让“独奏曲”变“交响乐”

在凤县,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党组织打破壁垒,将资源、创意、服务拧成一股绳,让党建活动成为一场场有笑声、有温度、有收获的“集体创作”和生动实践。

“企业和村里一起办活动,比的不仅是技术,更是联动的智慧!”留凤关镇喇嘛泉村党总支书记李军说。该村与平安民爆公司联建后,联合举办林麝养殖技能竞赛,企业技术员和村民同台比拼诊疗、饲喂技术,优胜者还被聘为村级养殖顾问。

更有趣的是,双石铺镇阴湾村通过村企联办电商直播特卖会,联建企业负责人、村干部、本地网红轮番上阵,一场直播帮村民卖出农特产品近百单,活动结束后,企业顺势与村里签订长期帮销协议,真正实现了“比赛一场、带动一片”。

实事联帮,让“困局”变“活局”

“我们缺技术,他们正好有专家”“他们有设备,我们急需场地”——这样的供需匹配,在凤县的“互助组”里已成常态。

凤县绿能新材公司通过各界济困协会定向捐赠3.4万元,帮助兴隆场村33户解决花椒减产难题;凤县金盛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庞家河村合作经营矮砧苹果园,助力集体经济年增收1.8万元,带动村民就近务工10余人,预计以后每年增收5万元。金都矿业公司为倒贴金村提供帮扶资金7万元,向企业属地银母寺村赞助27000元,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帮助建设基础设施……

通过梳理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企业间打开了资源壁垒,形成了“各取所需、互帮互助”的良性循环。

招商联引,让“各自为战”变“协同作战”

在凤县,招商引资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由县委“两新”工委和县招商服务局牵头,组建四大招商组“协同作战”,发动每个组织每月提供招商线索,形成了“人人都是招商员”的生动局面。

“商会就像‘红娘’,帮我们联系了原料供应企业!”凤县天丽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在留凤关镇商会的推动下,当地组建矿山弃渣综合回收利用合作联盟,不仅解决了企业用地、运输难题,还让昔日矿渣变废为宝,预计年销售额达8000万元。

通过“两企+三新+商协会”联动、“县内+县外”双循环招商渠道,释放出强大效能。陕西汉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引进投资500万元的储能项目,预计年增收200万元。凤县电商产业园、大红袍花椒油萃取项目、广东博悦体育设施生产基地、汽车内饰产业园等一批新型产业化项目陆续落地凤县。

难题联解,让“问答题”变“实战题”

傍晚,忙完派件的快递员小李走进“暖新驿站”,接热水、热饭、给手机充电。“这里就像我们的家。”简单的话语,透着满满的归属感。

目前,凤县已建成16处“暖新驿站”,切实解决了新就业群体“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等现实问题。与此同时,长通公交公司更换新能源公交车10台,帮助残疾人免费乘车,为中学安排专车接送学生……

在矿山企业聚集的坪坎镇,辖区劳动力剩余与企业对工种要求越来越高产生的用工矛盾极为突出。该镇创新镇村企联建、联商、联促“三联”工作法,镇上设立劳动就业发展服务中心,打造“坪坎矿工”金招牌,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真正实现了企地共建共赢。

党建的温度,正转化为服务民生的暖流。据统计,全县新兴领域党组织累计投入近500万元,落实乡村振兴产业项目11个,捐款捐物85.5万元。

凤县的实践表明,破解难题的关键在于打破壁垒、凝聚合力。通过建立“六联共建”机制,下活了“一盘棋”,激活了“一池水”。如今,凤县正在用这个“联”字笔,在三秦大地上绘就一幅党建引领新兴领域抱团发展、融合共进的生动画卷。

供稿:凤县县委社会工作部



责任编辑:高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