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汉阴县将高校毕业生群体纳入乡村文化旅游人才培育体系,以“培训筑基+见习赋能+就业衔接”的闭环模式,开办全县乡村文化旅游人才讲解员技能培训班。通过培养100名高校毕业生为“汉阴文旅推荐官”,实现乡村发展“一村一名大学生”的人才培育目标,既为乡村文旅产业注入了青春动能,也为高校毕业生搭建起职业缓冲带与成长赋能平台,实现了稳就业与兴乡村的双向奔赴。
靶向施训,开辟乡村就业新赛道
针对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就业中面临岗位匹配难、实践经验少的双重困境,而乡村文旅产业则亟须一批懂文化、善表达、能创新的专业人才。汉阴县在稳就业、促创业中精准捕捉这一供需结合点,在前不久举办的全县旅游讲解员培训班中,专门将有意从事乡村文化旅游事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作为重点培训对象,旨在打破传统就业路径局限,为青年就业群体提供一项全新职业选择。据了解,该培训班立足汉阴文旅资源禀赋,构建了“本土文化+专业技能+产业实践”的乡村文旅人才培育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不仅涵盖了凤堰梯田的农耕智慧、三沈纪念馆的文化底蕴、“炕炕馍”等特色美食的民俗故事,还通过讲解技巧、服务礼仪、应急处置等情景教学,帮助高校毕业生有序完成从“校园人”到“文旅人”的角色转换,既契合了乡村文旅产业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也为缺乏从业经验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了针对性的职业教育。
见习夯基,建立职场过渡缓冲带
针对参训的高校毕业生“理论强、实践弱”的问题,该培训班创新“理论授课+示范讲解+实地演练”的三阶培养模式,将11天培训中的“实操环节”转化为沉浸式见习过程,为青年群体提供了低门槛、高适配的职业缓冲空间。为增强见习培训的实操性和实效性,培训班还组织首期参训的35名学员到凤堰梯田、三沈纪念馆等县内景区,在业内资深导游指导下开展全真模拟讲解,围绕面对普通游客如何通俗化解读历史典故、接待政务团队如何把握讲解重点、遇有突发情况如何稳妥处置等情景进行实战模拟。通过探索推行“在干中学、在学中练、边学边干边总结”的见习模式,既为高校毕业生积累了宝贵的临场实践经验,也通过“分组演练、互评互改”的方式,提升了参训学员沟通协调、处突应变等职场技能,为其投身乡村文旅打下了坚实基础。
闭环赋能,实现振兴发展内循环
为确保高校毕业生“留得住、用得上、能发展”,汉阴县在乡村文旅人才培育中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各方力量,由组织部门总体统筹协调,人社部门具体负责培训组织与就业对接,文旅部门提供专业师资与岗位资源,教育部门保障教学实施,形成了乡村文旅人才“四位一体”培育格局。培训结束后,由文旅部门根据学员本人意愿与文旅产业需求,优选优秀学员纳入乡村文化旅游人才储备库,推荐进入县内外景区、民宿等涉旅单位从事接待工作,实现“培训即见习、见习即储备、储备即就业”的全链条无缝衔接。
在集中式系统培训的基础上,汉阴县还在乡村文旅人才中推行“师徒帮带”制,与村级后备力量培养有机结合,通过鼓励大学生讲解员积极参与村级事务,将单一的文旅讲解拓展至基层治理全过程,对条件成熟、意愿强烈的高校毕业生列为村级后备力量并进行定向培养,让高校毕业生在乡村“留得住、干得好、能发展”。在“政府搭台、企业用人、个人成长”的闭环推进下,为全县高校毕业生提供了稳定可观的就业出口,也为乡村文旅产业输送了新鲜血液。
以产业需求牵引人才培育,以人才培育带动新增就业。在打好稳就业促增收硬仗和助力乡村振兴中,汉阴县坚持以政策为纲、以培训为要、以机制为媒,构建了“精准化培育、专业化赋能、长效化发展”的乡村文旅人才全链条培养体系,让高校毕业生从择业等待的旁观者变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不仅破解了“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用不好”的现实困境,也探索出一条稳就业与兴乡村相得益彰的新路径。
(供稿:汉阴县人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