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并不遥远,这里有壮阔的空间、深远的时间,承载着无尽的繁盛与沧桑。
打开中国的创新版图,陕西自古就是一个醒目的坐标。驻足八百里秦川,守望三千年时光,一幕幕敬才亲贤的历史现场跃然眼前。秦岭耸翠,见证着五跪得贤、羊皮换相的经典故事;渭水扬波,诉说着握发吐哺、英才入彀的传世佳话。倾听岁月的回响,触摸时代的脉搏,创新始终是陕西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底气所在。
星汉灿烂,北斗指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三秦大地,勉励陕西“要有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赋予陕西奋力谱写新篇、争做西部示范的战略使命,提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为新时代陕西人才工作指明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厚望如山,使命在肩。陕西紧抓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双重时代机遇,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用心用情用力营造良好人才生态,推动人才工作迈出新步伐,为陕西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支撑。
人才先行强力引领
响鼓重锤抓实“第一资源”
“万里驼铃万里波,万国衣冠会长安。”
2024年深秋时节,一场冠名“丝绸之路”的国际高层次人才交流活动在西安如期而至。这一由陕西省委组织部主办的青年学者论坛,迄今已举办六届,吸引了上万名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的目光。从创办伊始,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就站在招才引智的最前沿,为论坛“加油”,为引才“助阵”,彰显了陕西重贤爱才的诚意。
陕西的科教和人才“家底”殷实、资源富集。全省拥有112所高校、1800多家科研院所,各类人才总量突破730万人,在陕两院院士70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29名。然而,受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缘条件等影响,这里曾一度面临“孔雀东南飞”的困境。
如何发挥科教、人才优势,让人才这个关键变量成为发展最大增量,无疑是一道必答题。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强调,要始终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发挥科教优势培育新质生产力,走好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之路。
人才强省“高位推进”。一年一度的全省“新春第一会”热力全开,人才助力创新发展始终是主题标配。今年更是发起人才改革“攻势”,明确将“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列为全省主打的“八场硬仗”之首。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工作推进机制和工作专班,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改革衔接互动,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人才有序流动共享通道。强化人才优先发展导向,将人才发展绩效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优、干部政绩评价的重要依据。目前全省上下,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人才工作是“一把手”工程的意识牢固树立;“管行业就要管人才”“抓产业必须抓人才”的观念深入人心。
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优化整合省级人才计划,实施三秦英才引进计划、三秦英才特殊支持计划,创新开展科技创新人才攀登、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兴陕”、卫生健康人才培育、国企人才强基、青年人才储备、乡村人才振兴6项人才培育行动,形成定位清晰、层次分明、有机衔接的人才计划体系。推行深化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细化出台新20条措施,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雁阵格局加快打造。建设“陕西最大的孵化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推进政产研深度融合。制定全省构建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实施方案,西安统筹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宝鸡打造先进制造业人才高地,榆林构建能源化工领域产业人才高地,杨凌示范区建设辐射全国的农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平台……各地以人才平台承载能力的提升,厚培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
资金投入强度加大。从2012年起,陕西每年设立2亿元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工程专项资金。近两年,在地方财政普遍吃紧的情况下,省级人才资金投入迎难而上,专项经费逐年增加。“十四五”以来,省级财政投入资金近20亿元,持续激励支持高层次人才在陕创新创业。仅2023年,陕西研发经费就高达846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排名西部第一。其中,西安、榆林、咸阳、宝鸡、汉中、渭南、延安等地研发经费投入均超过10亿元。
变化悄然发生。陕西已迎来人才红利和创新动能释放的风口:全球首个660兆瓦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煤电项目投运;亚洲最大高空模拟试验台考台取得圆满成功;阿秒光脉冲测量技术在国内达到最短时长;“领航者”深海光学智能导引系统,在水下光学通信导引一体化方面实现国际首创。
最新统计显示:2024年,陕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72.20%,较上年提升0.48个百分点;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指数86.63%,位居全国第四。高质量发展总指数较上年提升1.3分,其中,创新指数较上年增长0.6分,成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最大的领域。
一座“原”与一个“港”
创新平台托起创新梦想
陕西“原”来不凡,周原、白鹿原、乐游原、咸阳原……这些顶部平坦、四周陡峭的黄土台塬,是生活家园,也是精神原乡,凝聚着三秦儿女的共同记忆。2021年3月,秦创原新晋,横空出世。不过,这座“原”不是地理坐标,也不是物理园区,而是陕西创新生态的系统重构。
秦人秦地,勤奋执着;创新创业,创造创优。一言以蔽之,秦创原,就是陕西的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
不沿江、不靠海的陕西还有一个著名的“港”,吞吐“万象”,来自世界的“货物”汇聚于此,“加工”后又分流各地。不同的是,这些“货物”非同寻常——它们是各领域的科创成果。
这个“港”,就是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
一座“原”、一个“港”,如磁石和枢纽,为科技人才搭建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对接产业需求、点燃创新火苗。在这里,无数人才的创新梦想被照亮,“诗和远方”成为现实。
创新资源在这里集聚。围绕建平台、促转化、引人才、育企业、聚产业、强服务等方面推出160余项配套政策,形成了上下贯通、整体协同的政策体系。搭建以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秦创原网络平台、秦创原发展公司为骨干的“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科创服务网络,建设科技、人才、资本“三大市场”,推进科创服务进高校、进企业、进园区。集群化布局高能级创新载体、成果转化平台、领军企业研发中心等,形成全球创新资源、创新要素、创新主体聚合“强磁场”,提升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和应用技术创新能力。
在秦创原的主导下,陕西科教界和实业界避免“各自为战”,走向“携手共进”,上演了一场“跨界热恋”。缺少资金、经验和生产车间的西安理工大学张延超团队,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润滑与密封核心技术从实验室搬上生产线。一度默默无闻的源杰科技脱颖而出,成为秦创原总窗口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质子汽车、西安赛隆等多家科创企业集体穿越“死亡谷”、熬过“阵痛期”,实现了快速发展。
创新成果在这里转化。探索形成“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优化“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高能级孵化载体”全链条孵化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速。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积极融入秦创原,发挥科研优势,搭建合作转移创新成果的高效平台,打造产学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科技经纪人队伍是秦创原的一支成果转化“奇兵”。他们像“星探”一样敏锐地发现、挖掘科技成果,又像“红娘”一般精准对接研发端与市场端,像“保姆”一样全程呵护企业成长。
“主动、专业是我最直观的感受。”西安天交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化对科技经纪人赞不绝口,“去年我想找机会与一家下游企业对接,当时得到的答复是有点难度,我也就没抱什么希望。没想到科技经纪人一直把这事记在心上,后来还真的为我们争取到了宝贵的展示机会。”
目前,作为秦创原总窗口,西咸新区已吸纳250余名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科技经纪人队伍,累计签约落地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600余家。
科创产业在这里壮大。依托秦创原,陕西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蓄积产业发展新动能。建立完善科技产业快速响应机制,编制创新链产业链对接耦合图谱,攻克产业链技术难题。扎实推进重点产业链群“百亿提升、千亿跨越、万亿壮大”,以数智赋能、绿色转型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集群化、融合化推动新兴产业崛起壮大。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秦创原氢能产业创新聚集区的建设,坚定了西安伯肯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莉的创业决心。这里集聚了从上游制氢、中游储氢到下游用氢的一批氢能企业,“完备的产业链,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协同发展。”
氢能产业创新聚集区无疑是一个缩影。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陕西布局建设包括氢能、光子、新材料等在内的21个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力争到2026年聚集区内各类主体营业收入大幅提升。
一子落、满盘活,秦创原让创新活力源泉竞相涌流。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达到2.99万家、1.94万家,“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超30%。在202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西安居全球科技集群第18位,在中国位列第7。
“三项改革”放权松绑
创新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老黄忠”的创业故事,在陕西科教界流传甚广。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赵玉清,20多年深耕离子束非晶碳基超硬薄膜技术,却长期因知识产权使用权限等政策限制,一直未能实现转化落地。“分明是好东西,却无法发挥最大作用来造福社会和百姓。”退休时的赵玉清守着两大捆获奖证书和专利证书,满腹遗憾。
故事的转机出现在2021年。是时,陕西在5所高校试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工作,针对科研人员“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的问题,明确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这“三项改革”解开了束缚科研人员手脚的“细绳子”,也唤醒了赵玉清的创业热情。
老教授在古稀之年毅然“出山”。2023年5月,他牵头成立的公司第一批商品装箱发货。摆在“书架”上的“制膜神器”终于走向“货架”。
写论文还是搞转化,曾经不少科研人员都会选择前者,只因为论文是职称晋升、人才评价的硬杠杠。“三项改革”则为职称评审开辟了新赛道。
“我凭借科技成果转化到款突破600万元,破格晋升为教授。”从事工程应用及转化工作多年的田宝华,在特种服装设计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但因为没有精力投入论文写作,一直无缘正高级职称。“现在,我们团队的科研人员只需要专心转化成果,不再担心发不了论文影响职称评审。”田宝华难掩兴奋。
资金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血液”和“黏合剂”。过去,不少科研人员被“真金白银”的投入挡在了成果转化的大门外。“三项改革”提出,将高校的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以现金出资方式入股科技型企业,形成“现金入股+技术入股”的投资组合,为企业和人才吃下了“定心丸”。
“小切口撬动大事业”“重塑科研价值观”,作为“三项改革”的源头,西北工业大学科研人才的变化让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吕卫东感触良多。
“过去部分专家教授只专注于科研任务本身,认为只要出研究成果和专业论文,科研任务就算完成了。”吕卫东介绍,“三项改革”的实施,不仅将大批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更树立了科技成果走向生产线才能实现创新价值的科研理念。
如今,西北工业大学全部职务科技成果纳入单列管理,科技成果作价金额和企业数量年均增长近100%,成果转化收益达20多亿元。
在“三项改革”的引领下,陕西围绕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下功夫拆篱笆、破壁垒,优路径、转方式,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人才培养机制更加完善。建立领衔科学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青年科技新星梯次衔接的培养发展机制。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加大省杰青、青年基金等资助力度,支持经费超过2亿元。
人才使用机制更加优化。推行“揭榜挂帅”等制度,让有能力、有本事的人挂帅出征,通过重大科技项目锻炼和培养人才。近5年来,部署省科技重大专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等2500余项,攻克产业链技术难题1000余项。
人才管理机制更加灵活。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编制调剂重点向高校倾斜,超编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可“先进后出”。探索建设人才改革综合试验区,围绕人才引进、培养认定、股权期权激励、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方面开展试点。
人才评价机制更加科学。破“四唯”立“新标”,汉中将人才的技能技术、科研成果、实际贡献作为核心评价指标;杨凌示范区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置科研推广型职称序列。对“三秦英才”建立弹性考核体系,鼓励科研人才甘坐“冷板凳”,钻研“真问题”。建立分类评价制度,“陕西第一民企”董事长钟宝申获评正高级工程师,“在竞赛中破圈”的技能人才李雪岩晋升高级工,一支舞带火一座城的“不倒翁小姐姐”冯佳晨被评为文旅行业高层次人才。
放权松绑激发了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热情。西安、咸阳、铜川试点“先投后股”,助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以“先使用后付费”方式,将专利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西安石油大学探索通过“事前约定收益”的方式转化成果……
截至目前,“三项改革”试点单位拓展至201家,单列成果10.8万项、转移转化4.2万项、成立企业2597家,670名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圆了职称梦。
“创新端”与“产业端”深度融合
人才在产业一线“抽穗扬花”
盛夏时节,走进西安泾渭工业园,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新能源重卡生产线有序运行。实验室里,38岁的王文毅正在热管理系统试验台架前进行性能验证,“这套热泵技术,能更好解决新能源重卡续航不足的问题。”作为陕西首批“校招共用”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这位留美博士的人事关系在西安交通大学,却全身心扑在陕汽研发一线。
王文毅“双栖”身份的背后,是陕西正在探索的人才共享模式。2024年3月,陕西按照“通过高校引进、与企业共同使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思路,在全省启动“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新模式,着力破解企业引才难、留才难等问题,并建立“人才池”“资金池”“项目池”三池对接机制,推动“校招共用”模式真正落地。
传统“甲乙双方、一纸合同、一个项目、一笔经费”的校企合作逻辑被彻底改变:教授身份与工程师角色合二为一,科研数据与生产指标实时交互,校企“串联式”研发变为“并联式”攻关。
企业是直接的受益者。在西安超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仓库里,智能购物车正进行联网测试。“‘校招共用’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创始人成坤感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孙瑞锦副教授带领团队攻克了智能购物车数据互联中存在的通信组网中断难题,将智能购物车成功入网率提升了30%。日本客户就冲着这个续签了合同。”从摸着石头过河的传统研发,到有高校智慧指引的精准创新,陕汽集团在商用车热管理领域的理论研究和系统创新能力得到迅速提升,现有的新能源重卡整车热管理系统实现全面升级。
人才在企业收获满满。“在一线才能找到真问题,真找到问题”,西安交通大学赵天阳副教授同时承担南瑞集团电网攻关项目,研发的算法为企业降低储能配置成本5%—10%,还可以随时根据产业需求调整研究方向,带动技术团队成长。“以前校企合作像隔河喊话,现在我是‘桥’——既能站在高校的学术前沿,又能第一时间了解企业的痛点。”赵天阳的感受道出了不少科研人员的真实体会。
“校招共用”推行以来,陕西引进高层次人才362人,建成校企联合研发平台20余个,突破技术难题60余项,撬动企业新增产值12.76亿元。“这一政策让更多高校科研人员走出‘象牙塔’,让学术研究真正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省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
产业是人才之基,人才是产业之魂。产才融合理念既体现在“校招共用”模式里,也体现在“科学家+工程师”探索中。
陕西着力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近5年来,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近900支,促进跨专业、跨领域、跨单位、跨区域协同创新,加速先进技术应用、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
“科学家+工程师”产生了裂变式的化学反应。华晟复材和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组建的“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研制出基于自主可控的复合材料自动铺丝、铺带装备,并实现产业化,签订设备合同近4亿元,3年完成过亿元融资,公司估值近6亿元。
“把产业一线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人才使用主战场。”在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士下车间”已是人们眼中“熟悉的风景”。公司副总经理、制造四厂厂长郭强,博士毕业十余年,始终铆在生产一线,负责超导线材研发工作,其主导的超导线材项目成为公司新的发力点。博士巨彪则从一个埋头研发的技术员,成长为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多边形战士”。
农业现代化,一头连着产业发展,一头连着百姓民生。13年前,渭南市临渭区邀请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理事王录俊领办创办葡萄研究所时,村民担心“好技术能不能真落地”。如今他带领的15人团队引进140余个新优品种,让26万亩葡萄带动渭南农民年增收超25亿元。把科研融进产业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成就感,让团队成员王武威非常自豪:“老百姓总说,葡萄的甜头里有我们的汗珠子和金点子,这比发多少篇论文都值。”
“答案永远在现场”“博士会用笔也要会用工具”,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优化着升级中的陕西产业体系。曾经的“三秦套餐”凉皮、肉夹馍和冰峰汽水,正在被光伏、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替代,成为陕西捧给世界的新“三秦套餐”。
办好人才“心头事”
打造近悦远来的创新磁场
从长安古道上的文人雅集到丝路商队中的技艺切磋,这片土地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汇聚天下英才。如今,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智慧楼宇间,在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实验室内,在关中平原的产业园区中,陕西正以“人才优先”的战略定力,构建起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体系。
今年新春佳节前夕,赵一德专程看望张锦秋、郑南宁、张平祥3位院士。“希望各位院士专家瞄准前沿、守正创新,依托陕西丰富的科教资源,在重大科研攻关、科技成果转化、青年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春风化雨的言语间,流淌着一股暖流,浸润着专家们的心田。
这并非孤例。陕西深化领导干部直接联系专家制度,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带头示范,每人重点联系3名院士,市、县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结合实际,积极主动联系服务院士和专家人才,定期走访、直接听取意见、协调解决问题。
聚焦人才发展的痛点难点,为人才托起“大后方”。设立“人才贷”“科技人才贷”等,解除人才创业资金之困;为专家人才办理“三秦优才卡”,提供户籍、医疗、出行等专项优惠服务;建设人才综合服务港,完善网上服务平台,提高人才服务便利度,让各类人才近悦远来、安心安业。
一场服务人才的“春雨”润泽着这片活力迸发的沃土。西安设立5亿元人才基金破解“有智无资”,建成遍布全城的人才服务驿站;渭南强化政策刚性兑现,规范专项资金管理,倾力支持研发转化;宝鸡用“真金白银”奖励人才返乡创业,创新金融“定制”方案为涉农主体授信23亿元;榆林适应能源革命需要,制定20多项政策制度,持续赋能“一院两校多平台”创新载体。
一项项实招硬招,转化为可感可及的获得感,营造出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
企忧解了,人心更安。“太折腾了!4年搬了5次家。”西安安泰测试设备有限公司创始人吕镇还记得刚创业时的窘境:办公室当库房、楼道里开表彰会,价值不菲的研发设备因为变现难,没法申请抵押贷款。西安高新区推行的“创新积分制”带来转机,凭借优秀的科研能力,安泰测试获评创新积分A档,并得到500万元银行贷款,企业由此迈入发展快车道。
难事办了,人心更暖。从扶持富平县电商人才乔彬彬年销农产品8500万元,到帮助铂力特(渭南)增材制造有限公司研发人员拿到“三秦人才津贴”;从帮助中科院专家陈玮举家迁至榆林,到协调安康市轩意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主管的孩子顺利转学,贴心保障让人才安心施展身手、实现抱负。
生态好了,人心更聚。西安建成人才公园,彰显城市对人才的致敬和礼遇;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新添820套人才公寓,向人才敞开怀抱;咸阳连续3年召开人才兴咸大会;铜川举办“人才周”系列活动,让“城”与“才”双向奔赴、彼此成就。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和西迁精神的发源地,陕西把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摆在重要位置,全省深入开展省级高层次人才国情省情研修等活动,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从红色文化和西迁精神中汲取力量。“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已经成为广大人才的共同追求。
* * * * * *
西岳华山,风光无限。山腰上从青柯坪到“太华咽喉”千尺幢之间,有一块“回心石”赫然矗立。再往上,地势越陡,景色越美,只有继续攀爬,才能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万千气象。
今天的陕西,正处于向新而行、向高而攀的重要节点。坚持人才引领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一个更富创新活力的现代化陕西,必将登上高质量发展的壮丽山峰!